1. 难度:中等 |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靠近)善远恶而不自知。这说明西周的礼制 A. 别贵贱,序尊卑 B. 经国家,定社稷 C. 明法度,行教化 D. 固宗法,稳分封
|
2. 难度:中等 | |
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
3. 难度:中等 | |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
4. 难度:困难 | |
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A. 背景相同 B. 内容相同 C. 对象不同 D. 目的相同
|
5. 难度:中等 | |
1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 A. 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 B. 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 C.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D. 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
|
6.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下图中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 ) A. 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 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 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
7. 难度:中等 | |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C. 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
8. 难度:中等 | |
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 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 B. 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 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 D. 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
9.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 司法原则以人为本 C. 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 法律条文不够严谨
|
10. 难度:中等 |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和议会都不得强迫臣民改信与其一致的宗教信仰。这主要反映出 A.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 议会至上的原则确立 C. 力量双方走向了妥协 D. 宗教信仰实现了自由
|
11. 难度:中等 | |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
12. 难度:中等 | |
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A. 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B. 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 C. 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 D. 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准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微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难度:中等 | |
材料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充任“唐宋变革”的先导。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赋役征取,远不像以前重在掌握户籍和授田那么单纯,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的旧秩序,“至于今日,一切荡然而无有存者”。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阶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摘编自《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乡役取代乡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乡役取代乡音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906-1914年在任) 材料二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一196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奇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登纳对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纠纷初起,北美人的口号仅是:“无代表不能征税!”他们要求的是在大不列颠内的参政权,以保护殖民地的经济利益。……这时,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刚刚觉醒,尚摇摆不定,近代意义的民主革命要求则更加淡薄。如果北美斗争停留在这一阶段,尽管最终还会取胜,但结局很可能是:赶走了英国总督,民族独立,却恢复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就在这时,1776年1月,潘恩《常识》出版。他不仅呼吁独立,而且还喊出了共和的新口号:“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以这一口号为标志,独立战争的内涵获得了崭新的含义。北美人民从此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仅是为十三州本土而战,而是为开创近代民主制—共和政体而战。 —摘编自朱学勤《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思想启蒙者潘恩》 (1)根据林料,指出潘恩《常识》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