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此史料可以用来解释 A. 官营手工业大规摸生产状况 B. 冶炼技术源于战国 C. 私营手工业兴起 D.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
2. 难度:中等 | |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 保护佃农利益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维护地主特权 D. 规范租佃关系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4. 难度:中等 | |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 B.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C. 舟揖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
5. 难度:中等 | |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某地汉代遗址中发现了铁器,说明当地汉代开始有了铁器 B. 1894-1913年我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说明此时中国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 C.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说明此时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D.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
|
6. 难度:中等 | |
1864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A.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衰落 B. 中国航运业完全为洋商垄断 C. 洋务企业难以同外国企业竞争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
7. 难度:中等 | |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 B. 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 C. 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 D. 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
8. 难度:中等 | |
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欢迎。因此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说南洋公司影射昌牌,将与讼诉。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于世,作为有力宣传,于是舆论大哗,咸报不平,结果“喜鹊”牌以及其他各牌香烟的推销,反而大大见好。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 民族工业相对力量弱小 B. 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 人民的民族意识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9. 难度:中等 | |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有利于外资企业扩大在华商品输出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0. 难度:中等 | |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
11.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 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B.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 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 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
12. 难度:中等 | |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 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 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 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
13. 难度:中等 |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 承认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B. 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D.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14.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A. 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 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C. 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D. 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
|
15. 难度:中等 | |
中国新闻网《2013年中国式婚姻状况调查白皮书》:“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同意接受与外国人结婚。材料反映了 A. 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B. 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女性社会地位太大提高 D. 对中国传统婚姻的彻底摒弃
|
16.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 B. 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二手史料 C. 可能会刊登流行服装苏式列宁装 D. 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了 A. 天主教由美洲东传 B. 欧洲工业文明的确立 C.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 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
|
18.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佣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发展使妇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的改变 C. 民主政治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 D. 科学发展提高了妇女的自主意识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 A. 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 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③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③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
20. 难度:中等 | |
1773年博尔顿(伯明翰一家生产小五金器械工厂主)写信给正处于穷困苦闷并准备到俄国工作的瓦特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据此可推断 A. 蒸汽机的发明具有偶然性 B. 企业家是机器发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C. 博尔顿和瓦特共同发明了联动式蒸汽 D. 没有博尔顿的支持就没有联动式蒸汽机
|
21. 难度:中等 | |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B.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D.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2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 D. 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
23. 难度:中等 |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A. 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 B. 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晌破产 D. 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
24. 难度:中等 | |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下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 抵制国内极右势力,维护民主制度 B. 购买国货,抵制外货,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家庭生活的困难 D. 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
25.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水平曲线图。 D.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刺激经济回升 C.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的出现 D.大力推进国有化
|
26. 难度:中等 | |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B.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
27. 难度:中等 | |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城市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有利于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
28. 难度:中等 | |
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
2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幽了巨大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30. 难度:中等 | |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集权体制下民众的麻木与愚昧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
31. 难度:中等 | |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叉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的不同。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创造文明财富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患者地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至少两个史实)。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宪政原则产生了理念、技术层面、甚至是结构上的重要变化。……通过新政,总统的行政权力通过“紧急状态”发挥了更加自由的、合法化的运用;罗斯福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国会作为立法机构一方面由于行政权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因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压力和民心所向,其独立性有所减弱。比如,在1933年到1943年之间国会通过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最高法院的功能也因顺应时代要求和舆论氛围,更多地从客观现实需要而不是传统的“法理”出发来掣时行政权和立法权:在对联邦主义的诠释上、在处理联邦与州的关系时,开始更多地倾向于联邦政府。 ——陈其《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材料二美国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00年大约为7%,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支出比例为3:1:6。1932年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三级政府支出比例为3:2:5。新政扩大了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中的职能,政府收入相应扩大,1938年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三级政府的支出比例为4:2:4。 其后的几十年中,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联邦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到共和党总统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即1988年,美国政府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达到34.8%和37.6%,三级政府的支出比例大致为6:2:2。其后政府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3%-37%之间,三级政府支出比例大致为5:2.5:2.5。 ——高世楫张军扩《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