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政治倾向 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
2. 难度:中等 | |
唐睿宗曾说:“寅亮天工,弼谐庶绩,宰臣之任也;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繇(由、从)此焉。”这说明 A. 唐朝行政权与监察权相互制衡 B. 唐朝行政权与监察权职能划分明确 C. 唐朝君主受到监察机构的制约 D. 唐朝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
3. 难度:中等 | |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
4.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
5. 难度:简单 |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6. 难度:中等 | ||||||||||||||||
1925年——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情况
表中银行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 B.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 政治重心南移 D. 民主革命在京津轰轰烈烈开展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中的四组经济数据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对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 “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
8. 难度:中等 | |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増,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公民法己发展为万民法
|
9. 难度:中等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因为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或轻罪,被弹劾并被定罪的,应予免职。这规定主要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议会至上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
10. 难度:简单 | |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 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C.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
11. 难度:简单 | |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代表”从来就是和民主联系的。早在古希腊雅典也有代表制。如当时规定,只有2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参政权。20岁以上的男子只是人群中的少数,这岂不是非民主吗?按照代表制的解释,这20岁以上的男子是每个妇女、小孩和奴隶的代表,所以,它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多数人的统治。 ——蔡定剑《从两会“雷人话”说起》 材料二到18世纪中期,在英国的700万成年人中,仅有15万人享有选举权,占成年人口的2.1%。直到“光荣革命”143年以后的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成年人口的4.4%。1832年,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改良的选举方案,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这使得选民人数从30万左右扩大到67万,但即使这个数字也不过是当时英国成年人口的7.1%左右。 ——王绍光《民主四讲》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832年前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历史专稿》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
15. 难度:中等 | |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
16. 难度:困难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