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

A. 重视刑法忽略了伦理教化    B. 法律体系完备

C. 传统法律体系的历史传承    D. 立法程序规范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出现

A. 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

B. 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 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 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A. 社会习俗    B. 区域经济    C. 边疆治理    D. 丝绸之路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 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 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 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说明雅典法律强调

A. 城邦至上    B. 人民主权    C. 公民意识    D. 轮番而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 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A. 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 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 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 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写道:“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光绪帝的这一诏书

A. 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需要    B. 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 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 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20世纪20年代,春晖中学名师荟萃,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蒋梦麟、于右任……等众多名士前往任教。由此可见

A. 我国高中教育当时处于起步阶段    B. 民国政府重视中等教育发展

C. 教育兴国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    D. 民国中学教育贯彻共和宗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英国

A.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责任制内阁未形成    D.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 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 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 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59年5—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A. 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 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详细信息
19. 难度:压轴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这一表态反映了

A. 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C. 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D. 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

 

详细信息
21. 难度:压轴

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A. 主张经济全球化

B. 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张

C. 抵制加入欧共体

D. 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 加大市场货币供给    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 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D. 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 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 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    D. 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伦理一般是指导行为的观念,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蕴含着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概括起夫大致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种是认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完全否认儒家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种则认为儒家伦理完全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拯救当代世界的良药:还有有一种观点则对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持分析态度,认为儒家伦理从总体上己不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封建性的糟粕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又认为儒家伦理中一些积极因素可以融合于市场经济中,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又见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27. 难度:压轴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臵、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