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
|
2.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 作者强调的是 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 C.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
|
3.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4. 难度:简单 | |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 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
5.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 干涉和纂改史书著述 B. 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 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 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
6. 难度:中等 | |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A. 扩大统治基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排除世家子弟 D. 提高选官标准
|
7. 难度:中等 | |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 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 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 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
8.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反对实行民主制 B. 主张实行君主制 C.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D.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极盛时代的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下列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成熟民主模式 B. 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机会 C. 创造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D. 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公民权利
|
10.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
11.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
12. 难度:简单 | |
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人增加到88.8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口占了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了议会改革( ) A. 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 B.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 C. 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D. 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
|
13.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 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C. 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
14. 难度:中等 | |
托克维尔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 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历史国情 C. 联邦宪法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 D. 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
|
15. 难度:简单 | |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 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 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 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 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 A. 是美国克服联邦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B. 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 C. 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D. 受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 B.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 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18.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C. 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
19. 难度:中等 |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定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
20. 难度:简单 | |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
2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A. 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 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 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 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
22. 难度:中等 | |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A. 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B.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 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
23. 难度:中等 | |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
24.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许多刊物中以《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等文章来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 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 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 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
25. 难度:中等 | |
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弘扬了民主意识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专制独裁 D. 确立了民主宪政
|
26. 难度:中等 | |
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 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 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D.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
27. 难度:简单 | |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 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 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
28. 难度:中等 | |
1998年,在法国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下表周年国际大会上,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拉扎尔夫人动情地说道:“《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对拉扎尔夫人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 C. 《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
29. 难度:中等 | |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
30.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1644年4月25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
31. 难度:中等 | |||||||||
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法国民法典》(1804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3)材料三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法律走在西方前列的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