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国语·齐语》记载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根据文意判断,其中“钼、夷、斤”指的是( ) A.铁制农具 B.青铜武器 C.化学元素名称 D.奢侈消费品
|
2. 难度:中等 |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
3. 难度:困难 | |
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4. 难度:困难 | ||||||||||||||||||||||||||||||||||||||||||||||||||||||||||||
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
5. 难度:中等 | |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
6.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
7. 难度:困难 | |||||||||||||||||||||||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部分统计资料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B. 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C. 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民族工业 D. 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8. 难度:中等 | |
“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生了影响。”(引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下列表述不属材料中“影响”的是A.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B.多种化学全盛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 C.农业在国民经哜中的比重明显减少 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
9. 难度:简单 | |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10.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 调节农业生产 C.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
11.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以下据该表所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B. 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 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 苏联的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
12. 难度:简单 | |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酌企业之一。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
13. 难度:困难 | ||||||||||||||||
上表为1950年﹣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
A.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 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 工业化发展粮食需求增多 D.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
|
14. 难度:中等 | |
【美】迈克尔•部德森在《金融帝囯: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田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竟赛中胜出。”而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A.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 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C. 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 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
15. 难度:困难 | |
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 A. 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 D.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
16. 难度:困难 | |
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这表明 A. 原有各国使用的货币币值十分混乱 B. 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更多隐患 C. 欧盟所有成员国均已开始使用欧元 D. 欧元的诞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17. 难度:困难 | |||||||||||
下表
推动表格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
18. 难度:中等 | |
据NBA(美国篮球职业联盟)官方宣布,2015-16赛季NBA有100名国际球员,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连续第二年国际球员过百,创造历史新高。同时,海外比赛频繁,其国际系列赛要在7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城市完成10场比赛,曾经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城市举办过。目前,NBA的比赛和节目通过40种语言在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材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不断交流 B. 美国借着篮球运动进行文化侵略 C.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D. 社会分工和国际关系更加有序
|
19. 难度:困难 | |
下图反映的世界贸易额变化的原因包括 世界贸易额变化图 ①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②区域集团化加剧各国间贸易竞争和壁垒 ③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推动贸易发展 ④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0. 难度:困难 | |
法国学者魏明德认为,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的根源,通过与外部的接触经感应而再度发现,不是靠重复过去的文化形式,人类可以籍由这些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踏上追寻自然天性的种种潜能之旅,从而进行创造。我们必须挖掘个性才能达到普通,但是,只有在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时,才能够表达出自我个性的精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挑战的结果是实现归于统一的“文化全球化” B.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 全球化在文化方面可以产生的最好结果是一定程度上弱化民族文化特质,实现“文化全球化 D. “文化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
|
21.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铁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2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