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
2. 难度:简单 | |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 维护社会的安定 B. 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 区分血缘的远近 D. 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
3. 难度:简单 | |
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 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 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
4. 难度:简单 |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分权制衡原则 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 ③作者认为后世官制没有创新 ④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
5. 难度:中等 | |
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这一演变表明 A. 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 C. 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 D. 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
|
6. 难度:简单 |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7. 难度:简单 |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象国会之类或象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 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三省体制中只有尚书省最重要 C.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 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8. 难度:中等 |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思想专制的强化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
9. 难度:简单 | |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10.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11.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废除了陶片放逐法,限制了抽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职权,规定了担任轮值主席一职者的财产和身份标准。这些举措 A. 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转衰 B. 直击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C. 推动雅典国家机构最终形成 D. 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
|
12. 难度:中等 | |
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 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 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 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
13. 难度:压轴 | |
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 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B. 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C. 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D. 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
|
14. 难度:困难 | |
罗马某项法律规定:“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所有,因为无主之物归最先占有者。”该规定在罗马法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 A. 是罗马公民同贵族斗争的成果 B. 非罗马人也得到罗马法的保护 C. 对罗马公民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D. 彰显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重视分权制衡 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 建立了责任内阁
|
16. 难度:简单 | |
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应: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C. 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D. 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
17. 难度:中等 | |
18世纪前期法国和英国政府都面临较严重的债务问题。在法国,公债概念很难得到推广,债务问题使政府几乎信用扫地。但在英国,债务被认为是国债,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债务的后盾。对此不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波旁王朝对人民的压榨 B. 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C. 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
18. 难度:中等 | |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
19. 难度:简单 | |
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启秀曾荐五台山僧人御敌,后被日军拘禁。朝廷下旨革职,但八国联军仍要求作为“祸乱罪魁”追究,次年被斩于菜市口,史称“主拳诸臣兵败被诛”。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清政府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D.英法联军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
|
20.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做任何的规定。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 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 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 中国已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21.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22. 难度:中等 | |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23. 难度:简单 | |
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 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 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 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 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
24. 难度:简单 | |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记述某城战役时写道:“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A. 属国共合作抗战,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 消极的抗战导致战役的失败 D.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
25. 难度:简单 | |
一直把中国当成未开化的落后民族.而不以为战争对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散漫且分裂的中国人……在应对现代侵略战争的这种组织力日渐形成的过程中……一步步开始迈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 使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26. 难度:中等 | |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域文明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
28. 难度:中等 | |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