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 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 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2. 难度:中等 | |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
3.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 C. 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
4. 难度:简单 | |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满足皇帝的私欲 B. 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 强化君主的权力 D. 彰显皇帝的权威
|
5. 难度:简单 | |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 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 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
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7. 难度:中等 | |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
8. 难度:中等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基于这种认识汉朝实行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
9. 难度:简单 | |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10. 难度:中等 |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11. 难度:简单 |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12. 难度:中等 | |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 “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
13. 难度:简单 | |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1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1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文明迅速发展,要求拓展世界市场,故B正确。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工业革命的产物,故A排除。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属于世界大势的表现,故C排除。西方列强加紧扩张,也属于工业革命的要求,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原因 【题型】选择题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
16. 难度:简单 | |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显示的是有些日本人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的认识,其中的文明之战、解放之战和救亡之战的解释全部是站在日本的立场之上,把日本说成进步、正义和团结的一方,中国则是其反面,这就掩盖了战争的本质是侵略的事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本质 【题型】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17.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D正确;A.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题型】选择题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18. 难度:中等 |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题型】选择题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A.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 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 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
19.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A.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 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 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朝鲜东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北洋海军的悲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并不是三者的共性,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朝鲜与东学党起义、北洋海军的悲歌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共性。 【题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与“扶淸” B. 反帝与反封 C. 爱国与保守 D. 正义与非正义
|
20. 难度:中等 | |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与“扶淸” B. 反帝与反封 C. 爱国与保守 D. 正义与非正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反映的是爱国,“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的是保守。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名师点睛】义和团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题型】选择题 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 A. 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 B. 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 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 D. 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
21. 难度:简单 | |
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 A. 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 B. 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 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 D. 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故A项错误;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故B项错误;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故D项错误;材料中事件为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故C项正确。 【题型】选择题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22. 难度:简单 |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义和团是反帝国但是也对外国的先进的文明一概的排斥,这样对近代文明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故选B。AC项都是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的制度;D项也是农民阶级的运动,但是并未笼统的排外。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题型】选择题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23.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外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在近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43年l月,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虽然有其局限性,其法理作用与实际效果也并非完全一致,但是无论如何,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毕竟顺应了时代潮流,是—种历史的进步,应予以基本肯定。 【题型】选择题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
24. 难度:简单 | |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平等的许诺”体现出该政权建立政权时所体现的平等性,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而“特权的森严”则体现了后期太平天国政权的腐朽,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建立政权,许诺于人们的平等,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没有行为的凶暴,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国民大革命后期以失败告终,且革命的性质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名师点晴】《天朝田亩制度》特点: ①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多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常。 ②空想性: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③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题型】选择题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
25. 难度:中等 | |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留学日本的学生的条件是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并不是限制留日学生人数,也说明了清政府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日本,从而排除A、C;尊孔复古思想盛行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排除B。因此最有可能的选择是D,因为儒家经典包含着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控制学生的思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等民主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 【题型】选择题 “……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引自《北京学生界宣言》)资料显示不出 A.国难当头,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 B.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虎狼之心 C.中国人民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彻底破灭 D.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爱国政治运动
|
26. 难度:简单 | |
“……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引自《北京学生界宣言》)资料显示不出 A.国难当头,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 B.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虎狼之心 C.中国人民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彻底破灭 D.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爱国政治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 年。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题型】选择题 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27. 难度:中等 | |
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从“(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分析,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故D项正确,因为它推翻了清政府;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C项错误。 【题型】选择题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 A. 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 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 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
28. 难度:中等 | |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 A. 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 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 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出自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的“越级”通电,说明吴佩孚赞扬学生的爱国行为。但当时吴佩孚只是一位将领,其态度并不能代表北洋军阀,故A项不符合材料及史实;C、D材料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题型】选择题 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
29.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从题干中“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和“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信息可知各革命阶级有了统一的革命思想(新三民主义),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因此国民大革命运动符合这一特点,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题型】选择题 “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枪杆子出政权理论 D. 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
30. 难度:简单 | |
“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枪杆子出政权理论 D. 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背景,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题型】选择题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
31. 难度:困难 | |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题型】连线题 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
33. 难度:中等 | |||||||||||||||||||||||||
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答案】(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从中西方文明的差距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状况来分析问题。 (1)需要注意“文明发展”的前提,中西差异主要指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 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强化,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2)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 年到 1920 年” ,由此可明确“沉 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题型】连线题 通过阅读触摸历史、通过思考亲近历史,这是我们理解历史的必经之途。阅读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节选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注:此处五四运动的概念取广义,大致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材料三“五四”的……价值取向没有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回顾中国这90年的历史,我们找不到任何时段和时刻,标志着“五四”提出的任务已经完成或大致完成。相反,除了外敌入侵,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哀,几乎多多少少与“五四”精神失落、启蒙规划受阻有关。我们今天纪念“五四”,不仅仅是怀念历史,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 ——徐友渔《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性质。 (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评价五四运动?结合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相关史实,简述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