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
|
2. 难度:中等 | |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曾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一事件说明 A. 嫡长子继承制日渐制度化 B. 分封制受到重大冲击 C. 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的废立 D. 中央集权制已现雏形
|
3. 难度:中等 | |
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而且还扩大到原只肩负力役的“野人”。各国纷纷在既有城墙外修筑外城“郭”,以扩大城区范围,建立户籍制度。各国也先后颁布成文法律,以普遍、一致的条文保障平民利益。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 A. 战争的频繁 B. 平民的崛起 C. 法治的兴起 D. 专制的强化
|
4. 难度:简单 | |
清代学者赵翼指出汉初“布衣将相”现象是“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现象说明了 A. 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 B. 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C. 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D.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
5. 难度:中等 | |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
6. 难度:简单 | |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这次盐铁会议( ) A. 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 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 C. 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 D. 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
|
7.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
8. 难度:中等 | |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
9. 难度:简单 | |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A. 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
10. 难度:中等 | |
唐代尊崇“贴经背诵”的明经科和“诗词策论”的进士科,而由进士出身的官员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前期为60.0%,中期增长至75.0%,后期甚至达到90.48%。该材料强调了 A. 士族政治渐趋衰落 B. 进士科得到社会的认可 C.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
11. 难度:中等 | |
宋朝某一中央官员负责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户口、赋税等事务,该官员的官职是 A. 宰相 B. 三司使 C. 枢密使 D. 通判
|
12.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 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 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 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 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
13. 难度:中等 | |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A. 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 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C. 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D. 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
14. 难度:中等 | |
明代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15. 难度:简单 | |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A. 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B. 朝廷重视程序繁琐 C. 严防作弊追求公正 D. 清正廉洁人才辈出
|
16. 难度:中等 | |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A. 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 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D. 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
17.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说:“克利斯提尼的新制度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代替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此后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材料表明“新制度” ( ) A.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力 B.保证了所有雅典人参与国家决策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极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
|
1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4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社会发生严重分化,大土地所有者大量兼并土地,小土地所有者大批破产,公民无法自备武装,雅典走向衰落,后来为君主制的马其顿所控制。这表明 A. 战争是导致雅典衰败的主要原因 B. 小生产者是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C. 希腊民主制度具有局限性 D. 民主政治使雅典走向衰败
|
19. 难度:简单 | |
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A. 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 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 C. 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
20. 难度:中等 | |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
21. 难度:困难 | |
(原创)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A. 采用共和政体 B. 颁布成文宪法 C. 修改邦联制度 D. 构建分权体制
|
22. 难度:简单 | |
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 A.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 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 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
23. 难度:中等 | |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
24. 难度:简单 | |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材料突出反映( ) A. 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趋势 B. 德志帝国存在不稳定因素 C. 德意志各邦发展极不均衡 D. 联邦制不利于德国的长期统一
|
25.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次~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材料二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西方民主国家在分权制约思想下设立的国家组织,从其源流上考察,与雅典民主政治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现代西方民主政治?
|
2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熏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柜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