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高二6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 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

C. 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 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 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 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被古人称为最公平的制度,这是因为科举制度

A.考试只在儒家经典范围内命题

B.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

D.官员、人才的选拔不再受血统、门第等因素的影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 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 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 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 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 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 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 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澄清吏治    B. 推崇严刑峻法

C. 强化君主专制    D. 发挥儒学教化功能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 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    B. 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

C. 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    D. 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受到了削弱。……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的国王……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该学者对希腊民主政治的看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学者对希腊民主制度给予了否定

B、其揭示了希腊民主制的弊端

C、认为应将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

D、认为希腊民主制下领导阶层受到限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每年初,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都可报名参选陪审员,雅典10个行政区从报名者中各抽签选出600人,共6000人成为陪审员,任期一年。遇有案件,则根据案件大小从6000人中抽签选出5到2000人组成陪审团,开庭之日再抽签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选拔方式的随机性提升了陪审员们的素质

B.制度设计的复杂性降低了司法贿赂的可能

C.公民参政的直接性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彻底

D.司法审判的独立性保证了判决结果的公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查士丁尼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强调一切国家应受法律和习惯统治        B.国际法应适用于所有国家

C.强调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D.以民族法律解决民事纠纷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A.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公民主权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权分立的精神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 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B. 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 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 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国王行政权丧失

B. 英国进入法制社会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B. 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

C. 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D.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鉴于议会议院的议员选举办法存在弊端,……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议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

B. 议会立法增加了中小城镇的议员议席

C. 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D. “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被剥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代议制民主

B. 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这说明

A. 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B. 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C. 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D. 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A. 超越了时代要求    B. 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    C. 具有启发意义    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 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使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正统地位    B. 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健统治    D. 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12214,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 和之幸福,实基此日。”下列对“袁世凯全票当选临时大总统”解读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在参议院临时大总统选举中,合法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民主程序

②袁世凯通过贿选和军事进攻,获取选票,当选临时大总统,实为倒行逆施

③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促成了这一选举结果

④当时中国各种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A. 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 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 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 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改组中国国民党    B.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 壮大中国共产党    D. 提高下人农民经济地位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926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B. 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 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下面是某个历史时期中共发布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的摘要,它的主要目的是

(二)对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以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地主耕种份地之数量与质量,由当地农民群众多数的意见决定之。

(三)对于下列各种小业主的土地,不应没收:

(甲)自由职业者,技术人员,教员,医生,学生,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等小业主的土地;

(乙)凭自己劳动所得积蓄起来的工人所有土地;

(戊)将土地出租而自己仍受雇于人的。

(十)商人兼大地主时,其土地部分照一般地主办理,但不得侵犯他的商业部分。

A. 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扩大抗日爱国阵线的阵容

C. 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D. 减少红军战略转移的阻力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 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 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 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 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但是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同样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国家的思想传统应当促使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恪守宪法,以免在行使权限时侵犯其他部门。否则,会导致某一部门大权独揽。这样,不管政府的形式如何,都会形成真正的独裁……

——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

(1)指出材料一“全体人民”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士大夫政治限制君权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3)为避免“形成真正的独裁”,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憩,至是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炎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