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
2. 难度:中等 | |
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A.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 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 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
3. 难度:中等 | |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
4. 难度:中等 | |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 行省之下设郡县等多层行政管理机构 C. 行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权力 D. 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5. 难度:简单 | |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 铜钱 B. 珐琅彩 C. 唐三彩 D. 白瓷
|
6. 难度:简单 | |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宋元时期
|
7. 难度:简单 | |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8. 难度:简单 | |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 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 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
9. 难度:简单 | |
瑟·赖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
10. 难度:简单 |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11. 难度:简单 | |
“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该材料的文体是 A. 楚辞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
12. 难度:简单 | |
这部医学著作中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在论证动物和植物于家养条件下变异时所引用。1647年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部医学著作是 A. 《皇帝内经》 B. 《本草纲目》 C. 《伤寒杂病论》 D. 《齐民要术》
|
13. 难度:简单 | |
一位国家领导人在参观文物展览时,曾指着一副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悉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当是 A. 《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步辇图》
|
14. 难度:简单 | |
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A. 调整经济政策 B. 达到军事全盛 C. 主张均分产品 D. 开始封王建制
|
15. 难度:简单 | |
日清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是传统的东方强国 B. 集权制度作战效率更高 C. 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 D. 获得欧美国家的支持
|
16. 难度:简单 | |
《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太平军进行北伐 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
17. 难度:困难 | |
近代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权益。在这一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A. 割地方面 B. 赔款方面 C. 通商方面 D. 投资方面
|
18. 难度:中等 | |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定国是诏》 D. 《海国图志》
|
19. 难度:简单 | |
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20. 难度:简单 | |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巳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
21.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2.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中国始终没有形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
23. 难度:简单 | |
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主要不同是 A. 前者属于官僚,后者属于资本家 B. 前者是封建经济,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 C. 前者依靠国家政权,后者依靠个人经营 D. 前者属国家,后者属个人
|
24. 难度:简单 | |
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这一报告表明( ) A. 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B. 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 C. 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D. 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
|
25. 难度:简单 | |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 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 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 D. 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
26. 难度:简单 | |
“该书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书中主要包含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该“著作”的主张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
2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
28. 难度:简单 | |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 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发扬光大B.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
29. 难度:简单 | |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 魏源 B. 张之洞 C. 王韬 D. 梁启超
|
30. 难度:简单 | |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 主张“中体西用” B.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
31. 难度:简单 | |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 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
32. 难度:中等 | |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 镇压中国农民起义 B.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 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D. 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
33.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
3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关于这些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有 A. 使用机器生产 B. 使用雇佣工人 C. 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 D.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
35. 难度:中等 | |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
36. 难度:简单 |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7.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产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日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在“平内寇”“御外侮”的思想指导下,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设备和自然科学,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厂”的主张,出现了一个兴办工矿企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95-1911年,共创办了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462家,开办资本共89693千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董少辉《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