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宜春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 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 推动水利的兴修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下列现象不能反映这一结果的是

A. 徽商等地域性商帮出现    B. 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C. 长途间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 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D.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B.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C. 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D. 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 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B. 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 资本    B. 劳动力    C. 资源    D. 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支持是

A. 技术支持    B. 劳动力支持    C. 市场支持    D. 资本支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 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 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 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    )

自然经济出现瓦解         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   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思想    B. 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C.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 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 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 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C. 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D.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②代表了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封建制度的终结

    ③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④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表现在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    B.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C. 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D.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表1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表1

A. 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

B. 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

C. 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D. 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C.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

13.4%

1921—1926年

-4.5%

1927—1936年

8.7%

1937—1945年

-2.45%

 

 

A. 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 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 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人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   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

A.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B.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中国加入世界资易组织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有一位印度学者根据不完全的材料,曾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1870-1952年之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做过粗略的估算,得出如下的比较数字:

对此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半殖民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殖民地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低

B. 近代历届政府压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C. 与印度相比,中国长期战乱和动荡,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D. 1933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53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 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B. 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C. 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58622日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对毛泽东的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A. 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产业

B. 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

C. 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 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右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注:实线为城市居民收入;虚线为农村居民收入。)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主要原因

A. 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 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 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

A. 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    B. 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

C. 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    D. 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材料一  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其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输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宋朝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当贡品,遂改名为景德镇。入明朝以后,一些传统的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工匠纷纷流向景德镇,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败一去。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坏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佣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和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出景德镇的制瓷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位次

时间  

1

2

3

4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90年【全,品…中&高*考*网】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拆。(上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12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股强大的潮流,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教世界经济会议》整理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 , 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l 。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专家们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而采取的措施.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