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是汉代画像拓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再现了西汉农家生产场景

B. 已出现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

C. 一牛挽犁取代了二牛抬杠

D. 出现了便于控制耕土深浅的曲辕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学者评价战国某一学派时说“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用武力统一国家……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②“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A. 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姚茫父评价某一画家的创作风格:“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这位画家的画作

A. 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 注重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描写    D. 对研究风土人情有重要价值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古代某一思想家批评当时许多学人把外在的知识当做追求的目的,认为正确的途径是“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这位思想家是

A. 程颢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守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此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的感受历史。观察右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同盟会成立    B. 湖北军政府成立

C. 中华民国成立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12—1919年民族经济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下列叙述符合该时期史实的是

A. 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向北向西发展    B. 陈启源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民族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天津至南京浦口)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据此分析,此次战役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吕正操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使我进一步感到毛主席真是高瞻远瞩,为我们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今后的斗争指出了前进的光明道路。”文中的“大会”

A. 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B.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相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B. 传统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 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D. 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42倍,人均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以下关于民族区城自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②《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城自治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共同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右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以下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言论

A.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美贸易统计图,导致该时期贸易变化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②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促进 

④中美正式建交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49年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事件按其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②“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③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说:“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下列不属于“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表现的是

A. 设置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 国家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D.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员向所有公民开放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西塞罗曾说:“法是植根于自然的、指挥应然行为并禁止相反行为的最高理性。”他认为的“法”是

A. 法律是神而不是人意志的体现    B.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C. 自然赋予的理性的法律条文    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斯大林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下列对“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该宣言是指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B. 诞生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C. 第一次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D.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后,植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下列情景符合史实的是

① 英国人形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        ②法国人开始喝葡萄酒

③ 中国人开始种植马铃薯                ④意大利人开始使用香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下列发明属于工业1.0时代的是

A. 哈格尼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B. 爱迪生的电话机

C. 莱特兄弟的内燃机车    D. 西门子的发电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下列对“新工业时代”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电信工具的创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彼特拉克要求人们热爱尘世的生活,因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起城市和社会。据此可知彼特拉克提倡

A. 实用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科学主义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近代西方某位思想家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下列言论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C.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D.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菲利普评价某一科学理论:“时间在宇宙中并非一成不变……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文中的科学理论

A. 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B. 全盘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C. 首次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D. 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有位美国矿工回忆:“1937年我回到了原来的煤矿,那里有了工会,我们一天就工作七小时十五分钟,不像大萧条时那么辛苦。公司也不让我们加班,因为他们不想付加班费。”这反映出经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

A. 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健全    B. 注重缓和劳资关系

C. 直接民主政体得以完善    D. 逐渐走出经济困境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德国前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说“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下列选项不符合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是

A. 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B.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C.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D.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表中位于“U”形图底端的“组装”业务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利润较多的其他工序一般由发达国家掌握。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国际分工程度越来越深化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深入发展

C. 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 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竞争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史学界对袁世凯褒贬不一。1912年后,建立民国是大势所趋,梁启超认为袁世凯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之怪魔的人物”;建国初期,学者们教条般解释批判历史,李宗一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新时期,有学者从史实出发,高度盛赞袁世凯为“真正的改革家”。

A.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 历史评价受时代影响

C. 历史人物的评价很难有定论    D. 时代愈近历史评价越客观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明太祖实录》卷205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1)概括材料一明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

                                    ——胡适《介绍我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做法很有趣,他们认为之所以发生革命,是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了。双方互不相让,才引发了战争。现在他们说,再也不能分裂了。这样就出现妥协:一方面打倒专制的王权,一方面保留了王位。

                             ——整理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在17世纪后半期为“打倒专制的王权”所做的努力。英国逐渐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您更倾向于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在战争中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已不再是世界权力的中心。美国加强了称霸全球的野心,并由此制定了控制和利用西欧对苏联遏制的欧洲政策,因而使欧洲联合成为美国的政策目标之一。自从1945年以来,苏联及其在东欧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又起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它对于西欧联合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虽然来自相反方向,但却是巨大的。美苏冷战使西欧的联合,特别是政治联合获得了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基础。                

                  ——徐煜《美国与战后初期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英国对西欧的一体化持消极态度。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景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整理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50—60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经济角度分析英国态度转变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