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了秦朝,“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据此分析,秦朝在政治上的明显变化是

A. 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 世卿世禄确保权力世袭

C. 由官僚政治转向贵族政治    D. 郡县官吏均由中央任免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对下面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古代疆域不断扩大

B. 中央集权曲折发展

C. 地方自治权力加强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反映出唐朝和北宋在政治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是

A. 重视官员的推荐和征用

B. 注重对皇帝的监察制约

C. 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以强化中央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部分时期官民之比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 官员的增加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纠正非违,台官(唐宋御史台长官的统称)职也,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金史•李晏传》)“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明宣宗实录》卷81)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侧重制定监察法律    B. 专门设立监察机构

C. 重视监察官吏素质    D. 单独建立监察系统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举措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建立郡县制    B. 西汉实行刺史制

C. 隋唐创立科举制    D. 清代设立军机处

 

详细信息
7. 难度:压轴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说明

A. 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    B. 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 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    D. 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某西方学者指出,近代“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其中近代西方的“民主”源于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希腊    D. 古罗马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在雅典,“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上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均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表明,公民大会非常重视公民的

A. 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B. 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C. 财产状况和作战能力    D. 辩论章法和城邦观念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西塞罗在评价《十二铜表法》时说:“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 可以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意味着平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C.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D. 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备的体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下列属于它们共同点的是

A. 政府首脑都经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都统而不治

C. 都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    D. 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皇帝拥有极高权力,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但宪法同时也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一规定

A. 说明统一后德国无民主可言    B. 带有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色彩

C. 表明国会对政府拥有监督权    D. 体现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相比,最明显的不同点是

A. 实行相互牵制的政党政治    B.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C.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约束    D. 议会是权力中心并事实上拥有立法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实行两党制不利于政治稳定    B. 保留君主是历史的倒退

C. 从专制走向民主是大势所趋    D. 只有共和才能体现民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以为近代历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这表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B. 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C. 占领并殖民统治中国    D.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泰晤士报》在1898年5月23日刊登消息,“英国政府看来默认了一项通告,即没有由俄国领事签署的签证,英国人和任何外国人都不能登陆大连湾和辽东半岛。”并提出“显然有必要在大连湾任命一个英国代表以维护英国利益。”这一报道反映了

A. 各国政府对俄采取妥协态度    B. 舆论界坚守公理的职业精神

C. 英国在华势力被削弱的现实    D. 列强争夺并瓜分中国的事实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我们在近代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比较突出的‘教案’研究中,往往明显地笔带感情,将一切教民的罪恶均归结于传教士,而对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加以保护,并笼统地称为爱国主义。”这表明

A. 反洋教是农民阶级反侵略的最主要形式

B.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不能称为爱国主义

C. 这一历史研究有理性的自省精神和勇气

D. 农民阶级反侵略具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据下表,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突出贡献是

阶级

派别

实践活动

贡献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百日维新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革命派

辛亥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传播民主与科学

 

 

A.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C. 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指出:“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恩格斯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

A. 促进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B.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C. 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D. 昭示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压轴

马克思曾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材料表明,巴黎公社的最伟大之处在于

A. 由人民掌握政权    B. 委员代表社会各阶层

C. 维护劳动者权益    D. 委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油画《突击前的等待》反映俄国革命前,士兵等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信号的场景。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历史记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该事件

A. 终于使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动了被殖民地区民族获得解放

C. 使俄国摆脱了封建剥削阶级统治

D.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A. 推翻封建专制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反帝、反封建    D. 完成民族独立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建国之初,我国实行“法治”的重大举措是

A. “五四宪法”的颁布    B.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实现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最初得到的一个基本评价是“得人心。”之所以得人心,主要是因为三大制度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B. 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C. 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原则

D. 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分析下图可知,我国

A.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B. 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得到普及    D. 能够保障人民间接行使民主权力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的时代意义是

A. 便于从法律上杜绝“台独”    B. 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地位

C. 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    D. 利于“一国两制”在台湾实施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冷战”期间美苏坚持维护各自意识形态的忠贞态度,似乎并不能有效的掩盖他们彼此的真实意图。两国的真实意图是

A. 保护盟友安全    B. 维护国家利益

C. 保障国际和平    D. 促进世界发展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在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与西方站在同一边并无前途。对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而言,这是他们外交政策的正确抉择。这一抉择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A. 使弱势国家成为美苏之间争霸的主要战场

B.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削弱美国政治势力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涨

D. 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操控世界事务的局面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平。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说道:“邓小平1985年对我说过:‘我们不会拴在一架马车上’。”这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不结盟    D. 求同存异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多极化追求权力在国家间的多元分布,否定某一国家对权力的垄断,提倡多国协商解决问题;多极化追求大国力量的相互制衡,通过以多抑大、联弱制强的手段来阻止大国的霸权倾向。由此可见,多极化趋势

A. 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B. 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结束    D. 消除了战争爆发的潜在威胁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社会变革思潮的总称。其中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潮;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潮;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等。这些思潮作为子系统,构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全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从“开眼看世界”到办洋务,再到维新、革命,一直到最后倡言科学与民主并行,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累加,而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近代向西方学习,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向资本主义学习。

材料二国人从开眼看世界,到被动的办洋务,最后终于捕捉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富强之“本”,也即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每次战争的屈辱,都导致一次民族的觉醒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正是由此为前提而兴起的。作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启蒙期,所呈现的更多的还有一种“不成熟”’,但这却是一个最为不易的过程。

——以上均选自王建吾《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因素。并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不成熟”和“最为不易”进行说明。(举一例即可)

 

详细信息
32. 难度:压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二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谈到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郑瑞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材料三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并分析这一原则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起考验”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通之处。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7年的议会改革取消11个“衰败选区”选派两名议员的权利,35个“衰败选区”由两名议员减少为一名;增加了人口密集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员名额;规定城市居民中凡每年交付10镑以上房租、居住期限不少于一年、缴纳济贫税者,农村居民中凡全年收入不少于40先令的土地所有者,都享有选举权。这次改革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增加了选民人数,使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了250万。

——马林《英国议会研究》

材料二英国的议会改革沿着两方面进行,一是废除不合理的议会选举制,扩大选举权,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进入议会的机会。增加在议会中的代表名额,达到控制下议院的目的;二是削弱上议院的权力,加强下议院的权力,使下议院成为掌握立法大权的资产阶级独立的立法机构,并通过它的执行机构内阁来管理国政。英国的议会改革是通过几次议会改革法案才逐步完成的。

——阎海云《略论英国议会的改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隋炀帝的评价观点及主要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人物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