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尃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靠天吃饭 C. 精耕细作 D. 广种薄收
|
2. 难度:中等 | |
“订烧瓷”是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于1786年在中国订制了一批五彩咖啡壶。它反映了 A. 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 订制瓷器是为了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 “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 D. 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
3. 难度:中等 | |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解除
|
4. 难度:简单 | |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
5.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的开辟被称作“地理大发现”,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的表现的是 A. 贸易中心转移 B. 商品种类增多 C. 商业规模扩大 D. 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
6. 难度:中等 | |
16-18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殖民扩张被称作“早期殖民扩张”。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A.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B.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C. 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 D. 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
7. 难度:中等 |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纺织、钢铁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是指 A.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 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实行凯恩斯主义 D.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8.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A. 发生的主要生产领域 B. 处于领跑地位的国家 C. 科学与技术是否结合 D.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9. 难度:中等 | |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批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 肯定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反对引进“西用” D. 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
|
10. 难度:中等 | |
结合下图,理解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产生主要是中国社会“内力驱动”的结果 B. 其发展一直不独立不充分 C.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 D.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消失
|
11. 难度:中等 | |
结合下图,指出有关中国“一五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轻重工业比例渐趋协调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优先发展轻工业 D. 取得了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
|
12. 难度:简单 | |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
13. 难度:中等 | |
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规律的表述:(甲)从过程上看是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乙)从分布上看呈现地区间严重不平衡;(丙)从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丁)从动力上看根本动力属于“内驱力”。 A. 以上表述皆正确 B. 以上表述皆错误 C. 只有丙的表述错误 D. 只有丁的表述错误
|
15. 难度:中等 | |
黄遵宪有诗云:“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该诗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B.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 C.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D.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
16. 难度:中等 | |
“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这一现象反映出 A. 高度计划体制的科学性 B.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彻底失败 C.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 资本主义发展到垂死的和最后的阶段
|
17.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下列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 罗斯福拒绝革命具有保守性、不彻底性 C. 新政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 D. 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面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是 A. 减少了政府收入/刺激了对外出口 B. 加剧了经济危机/扩大了政府赤字 C. 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对外出口 D. 提高社会购买力/减少了政府赤字
|
19. 难度:中等 |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 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B. 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0. 难度:中等 | |
观察以下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是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 B. 改变了按资分配的基本制度 C. 可与社会主义福利政策相提并论 D. 深受社会的普遍认可
|
21. 难度:中等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 C.50-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判断下列当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政府开支加大 B.部分企业国有化 C.政府指导力度加大 D.“民营化”成为改革标语
|
22. 难度:中等 | |
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特点不包括 A. 行业的广泛性 B. 发展的安全性 C. 作用的服务性 D. 物质的直接创造性
|
23. 难度:中等 | |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 B. 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与经济的全球化 C. 以能源、资源的消耗为基础 D.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国家
|
24. 难度:中等 | |
下列经济思想或政策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由主义 ②重商主义 ③凯恩斯主义 ④新自由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②③
|
25. 难度:中等 | |
“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社会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段论述适合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罗斯福新政
|
26. 难度:中等 | |||||||||||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中空缺的部分对应的知识点应是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苏联解体
|
27. 难度:中等 | |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地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这种状况开始于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
28. 难度:中等 | |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关于两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B. 从长远看,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C. 从目前看,前者对后者存在阻碍因素 D. 两者相互独立、相互排斥
|
29. 难度:中等 | |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发展中国家 A. 应联合抵制 B. 应依赖发达资本 C. 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D. 应等待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30. 难度:简单 | |
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这反映了( ) A.传统产业迟滞了全球化过程B.民族性与全球化可以协调统一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D.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材料三下图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政治影响。 (3)出现材料三所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2)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发展趋势。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霸权国家,美国最能够从现今的国际经济规则中受益。……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并未对此承担对应的责任,从而造成其自己一手缔造的全球化陷入困境。 ——2016年10月1日李少丹《欧美版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自我狙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美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