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产品主要满足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乘火车外出

C.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 电话成为重要的通信工具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表为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    B. 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C. 公有制成为单一经济成份    D.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大会”是指中共( )

A. 中共“七大”    B. 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八大二次会议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

A.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C.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 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    B. 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 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    D. 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罗斯福实施“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渡过了1929﹣1933年的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发展国家福利制度

C. 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体化    D.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调整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哪一政策最有可能是其所实施的?( )

A.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 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 以工代赈,推行3R计划    D. 扩大失业救济的范围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支撑美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因素是(  )

A. 经济全球化    B. 国家干预经济    C. 信息技术革命    D. 福利制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C. 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D.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为此列宁(    )

A. 将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B. 从东欧国家获得技术资金援助

C. 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

D. 过渡剥夺农业利润以补贴工业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 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 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 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 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D.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A. 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 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 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 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 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D.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1512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及英镑之后第五个加入全球货币篮子的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合作

B. 为成员国经济复兴建设提供长期贷款

C. 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被动摇

D. 人民币此后开始成为最重要世界货币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对于参与欧洲一体化,英国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英国曾坚决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但当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

A. 认识到自己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

B. 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 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 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2010年1月7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 )

A.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 商品结构复杂化

C. 市场竞争激烈化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011年三位美国学者发布了关于苹果公司内部的调查报告,他们在这份报告中绘制了iphone的利益分配饼状图。据此可以说明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依存度增加    B. 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含量增加

C.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极不平衡的结果    D. 苹果公司对全球的压榨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 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列组织中,中国已加入的是(    )

① 世界贸易组织   ② 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 亚太经合组织 ④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苏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此重大举措?

(4)从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人均产值国家类别

 

1970

 

1992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材料四   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经历了尝试性接受、相对排斥、有限参与和积极参与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呈现出勃兴之势。

                                                               ——刘宏松《中国的国际组织与外交》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据材料四指出当前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举两例说明。

(4).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