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渭南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

A.     B.     C.     D.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几种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极端贫困    C. 自给自足    D. 自产白销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意在强调

A. 井田制的优越性    B.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 人口膨胀的压力    D. 农业生产力的落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 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

C. 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 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央电视台对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沉入海底400多年的明代晚期商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了连续大型直播,撩开了明代古沉船神秘面纱的一角。有关该船载有的物品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花瓷及一些铜锣、算珠和漆器残片

B. 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C. 该船当时可能装载有丝帛和棉织品

D. 在沉船上发现破损的瓷制西餐用具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人从《辉煌繁荣的宋代商业》一书中,找出三个错误,其中不包括

A. 汉阳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B. 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城内出现“草市”和夜市

C. 南宋时期通过朝贡贸易扩大了国库财政来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思想仍占主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是 CC.TV2“鉴宝”节目的一位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它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一样。假如你是“鉴宝”节目的现场观众,请正确说出该瓷器出自

A.     B.     C.     D.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要论证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材料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C. “依军功行田宅”    D. “除井田,民得买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    )

A. 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 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C. 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 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沈括《梦溪笔谈》钱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人,谓之闭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如下表),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 人民赋税负担较重    B.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D. 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 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A. 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 盐铁官营

C. 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D. 工商立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明清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A.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B.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C.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B.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 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 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2).指出材料二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四: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4).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政策,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倾,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5).指出材料五反映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及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一一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