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压轴 | |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像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主要反映当时 A.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C.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里地方诸侯都没有搞分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 周王个人魅力的感召 C. 周时宗法分封制的维护 D. 周王朝已实现中央集权
|
3. 难度:中等 | |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
4.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
5. 难度:困难 | |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神话皇帝的权威 C. 暴露皇帝的过失 D. 挽回不良的影响
|
6. 难度:中等 |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A.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 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迅速 C. 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 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
7. 难度:困难 | |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 A. 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 B. 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 C. 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D. 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
|
8. 难度:中等 | |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
9. 难度:中等 | |
“它引发了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金融家与产业家开始进入贵族行列。”英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也变成“符合国家而不是国王个人的利益”。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斯图亚特王朝建立 B. 1832年议会改革 C. 内阁制的建立 D. 光荣革命
|
10. 难度:压轴 | |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 议会权力遭到了削弱 C.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
11. 难度:困难 | |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表明 A. 各国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国情 B. 联邦宪法如艺术品不实用 C. 美国民主制度有很强的普遍性 D. 联邦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
12. 难度:中等 | |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曲折性 B. 法制化 C. 反封建性 D. 普选制
|
13. 难度:压轴 | |
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 专制统治强化 B. 政治民主化滞后 C. 军国主义盛行 D. 没有代议制特征
|
14. 难度:压轴 | |
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这说明 A. 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 B. 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 C. 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 D. 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
16.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条约制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条约制度的起点是在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初
|
17. 难度:困难 |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由此可见,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 保证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的权利 C. 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 D. 保护在议定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
18. 难度:困难 | |
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 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 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 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
19. 难度:中等 |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
20. 难度:压轴 | |
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 A. 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 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 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 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
21. 难度:中等 | |
河北保定有一处古莲花池。有一次,慈禧太后出行返回北京时要住在保定莲池行宫。为迎接太后入住,许多工匠开始整修园子,有一位老工匠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这件事应该发生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中法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22.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中国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作者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国人民族观念淡薄 B. 武器装备陈旧落后 C. 政府军事策略失当 D. 北洋官兵妥协退让
|
23. 难度:困难 | |
清末至民国,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地区。满人对汉人的习俗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中原地区又具有鲜明中原色彩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文化习俗由民族性向地方性转化。这说明 A. 满族全盘接受了汉族习俗 B. 中原文化比东北文化更优越 C. 满汉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
24. 难度:中等 | |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
25. 难度:困难 | |
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据此可知此时 A. 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 B.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 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D. 北平和平谈判已经开始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