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 ①②③④都正确
|
2. 难度:中等 | |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 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C.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
3.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4. 难度:简单 | |
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 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 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
5. 难度:中等 | |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 A. 汉武帝:严禁传播 B. 陆九渊:不谋而合 C. 李贽:荒诞不经 D. 黄宗羲:奉若神明
|
6. 难度:简单 | |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 ) A. 推崇儒家仁义学说 B. 批判理学空谈误国 C. 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D. 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
7. 难度:简单 | |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D.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
8. 难度:简单 | |
柏拉图说:“奴隶绝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雅典社会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 ②柏拉图不赞成所有人之间的平等 ③雅典民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 ④雅典社会以消除不平等为目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9. 难度:简单 | |
雅斯贝斯《哲学导论》中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下列思想属于这一“轴心时代”的有( )①克己复礼 ②小国寡民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认识你自己” ⑤人是万物的尺度 ⑥“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④⑤⑥
|
10. 难度:简单 | |
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这表明 A. 苏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B.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 C. 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 D. 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
|
11. 难度:简单 | |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 A. 认为宗教应与科学结合起来 B.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 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
12.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指 A. 智者学派的教学活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
13. 难度:简单 |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③前者侧重个性解放,后者侧重强调理性 ④前者是文明的再生,后者是文明新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 “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 “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 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C. 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D. 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 倡导人的解放 B. 否定基督教 C. 宣扬《圣经》精神 D. 否定教皇地位
|
17. 难度:简单 | |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 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 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
18. 难度:中等 | |
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 南宋时期朱熹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法治” C. “仁爱” D. “非攻”
|
20. 难度:中等 |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法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尊法抑儒 C. 儒法并用 D. 儒法对立
|
21. 难度:简单 | |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有各得之以为性(本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段话表明程朱理学的主要作用是 A. 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规范人的言行,维护封建统治 B. 阐述“天理”的真谛,让人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际关系的法则 C. 寻求天地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阐明“理”的本质 D. 宣扬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
22. 难度:简单 | |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A.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天命论、生知论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
23. 难度:中等 | |
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 水是万物的本原 B. 感觉即知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知识即美德
|
24. 难度:简单 | |
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 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 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 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 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
25. 难度:简单 | |
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 A.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B.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 (2)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角度理解,上文作者为什么认为理学倡导的“义”“利”观是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3)上文作者认为理学倡导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有何积极影响?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
28.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破了中外关系的固有藩篱,中外交往不再局限于通商,已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个领域,中外交涉事务日益纷繁,需要有专门机构以专责成……尤其是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后,极需有专门机构与之往来接晤,并总汇一切奏咨文件……西方列强的想法是要以军机处为直接交涉对象……1858年以后,俄国遇有交涉事件就不再通过理藩院而直接照会军机处,清政府也以军机处的名义给予答复。这种作法,必然会引起各国效尤,从而导致军机处既总汇所有外交奏报又具体办理中外交涉。这显然多有窒碍,因为军机处虽为清廷军政总汇之所,却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根本无力承担具体殷繁的外交事务……” 材料二:事实上,总理衙门的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特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即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正如沈瑞琳所说:“夫铨叙之政,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赉赐之繁,皆该衙门任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来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而兵部武库、车驾之制可裁并矣。法律本掌于刑部,自各国以公法相持,凡交涉词讼之曲直。悉凭律以为断,甚或教案一出,教士多方袒护,时轻时重,皆向该衙门论理,而刑部初未与闻也。制造本隶于工部,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而工部未逞兼顾也。是则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 ——均摘编自《试析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的制度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