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 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 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 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 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 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 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 践行墨家用人之道 D. 军功爵制开始出现
|
3.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
4. 难度:中等 | |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C. 强调监察官员的从政经验 D. 形成了独立的监察机构
|
5. 难度:简单 | |
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
6. 难度:简单 | |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1868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驻地移至南京,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B.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7.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太平天国 A. 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 B. 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 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 D. 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
8. 难度:简单 | |
陈独秀在1923年1月发表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写道:“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无产阶级便更不用说了。”这种认识 A.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B. 科学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C. 认为党的工作重心应是开展工农运动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9.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 展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景象 B. 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 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
10.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
11. 难度:中等 | |
抗战期间迁移的高校约106所,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仅迁1次。迁3次以上的约19所,迁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8所,浙江大学迁校5次,私立铭贤学院迁校高达8次。迁校次数的不同反映了 A. 文化教育中心不断地西移 B. 对抗战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差异 C. 国民政府抗战的节节胜利 D. 日本侵华区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
12. 难度:中等 |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制定了施政纲领、刑事法规、土地民事法规、婚姻法规、诉讼制度、调解制度和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B. 明确废除国民政府法制体系 C. 人民司法制度开始建立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
13. 难度:简单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14. 难度:中等 | |
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 A. 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 B. 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 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 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 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 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 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
16. 难度:中等 | |
“坚定地同亚、非、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他们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支持欧洲、日本等国家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威胁的斗争。”此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段时期的外交策略 A. 50年代初期 B. 50年代中期 C. 70年代中期 D. 90年代中期
|
17. 难度:简单 | |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 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 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B. 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 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D. 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
19. 难度:中等 | |
《十二铜表法》:“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移植雅典的政治制度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D.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
20. 难度:简单 | |
1831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革法案》在1832年终获通过。这表明英国 A. 内阁并未掌握国家实权 B. 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 C. 国王仍然掌握国家实权 D. 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可
|
21. 难度:简单 |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 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 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 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
22. 难度:中等 | |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
23. 难度:困难 | |
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它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B. 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 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 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
24. 难度:中等 | |
1950年,法国外交部部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场。这一建议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使得战争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上述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在于 A. 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 B. 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 C. 摆脱美国的控制,抵制苏联的威胁 D. 实现优势互补与军事互信
|
25. 难度:中等 | |
以下两图是欧洲城市柏林的街景。左图摄于1961年8月,下图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 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 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 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 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
26. 难度:中等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
|
27.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中国近代史教材观点对比(节选)
比较上述左右两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和义和团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指出明确清楚;分析原因角度合理、充分)
|
29.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