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 A.主张郡县制 B.主张分封制 C.主张郡国并行 D.主张皇帝制
|
2. 难度:中等 | |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
3.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4. 难度:中等 | |
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
5. 难度:中等 | |
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C.该制度下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6. 难度:中等 | |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写道:“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簿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军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省、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B.中枢部门根据处理政务的程序设立 C.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明确且各有侧重 D.三司、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
7. 难度:中等 | |
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控制权”。该机构是 A.唐代尚书省 B.元代中书省 C.汉代的内朝 D.宋朝的枢密院
|
8. 难度:中等 | |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