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A.强化血缘联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封邦建国           D.推行礼乐教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a       B.b       C.c       D.d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统治具有松散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   

D.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世袭制度确立

C.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天下为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皇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使各部门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论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后世

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个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对于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势力

C.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知州名义上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某校高三文科班同学为了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反映了秦汉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绘制了四幅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表格,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有人指出,自秦以来,“两汉之外戚,六朝之世家,唐代之藩镇,其权尚足与君权勒,及宋而外戚,世家,藩镇无存矣——至明末而汉人之权尽亡”。材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

A.与后世相比秦朝还不够专制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汉人的政治权力在不断弱化     D.并未真正实现君主权力集中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C.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反映出唐朝和北宋在政治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是

A.重视官员的推荐和征用      B.注重对皇帝的监察制约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以强化中央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A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

B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C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D军机处是传达皇权决策的机构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

C.“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

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14分)(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回答,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5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5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6分)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