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 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 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 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
2. 难度:困难 | |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
3. 难度:中等 | |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
4. 难度:困难 | |
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A.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 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 “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 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
5. 难度:困难 | |
1871年,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中日修好条规》,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岸,彼此均可设置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诉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理合办。”这说明 A. 清政府洋务运动获得成功 B. 近代治外法权都是相互的 C. 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D. 清政府一度拥有治外法权
|
6.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陈独秀认为真正实现立宪关键在于 A. 民众思想得到解放 B.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D. 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
7. 难度:简单 | |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还需要尽可能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同时又强调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问题,“限制不利于我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政策始终得到正确贯彻 B. 公私合营掀起这一政策执行的高峰 C. 此时对待民族资本主义政策上存在矛盾 D. “限制”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因素的方面
|
8. 难度:困难 | |
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也就是说,要经过1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采取这个方针,是为了尽量剥夺美国的政治资本,使它处于没有道理和孤立的地位。”这说明毛泽东 A. 极力拖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B. 意欲使美国在国际上被完全孤立 C. 认为当时中美建交的条件不成熟 D. 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
9. 难度:中等 | |
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 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 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
10. 难度:困难 |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17席。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B. 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 C. 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D.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
|
11. 难度:中等 | |
1950年,苏联联共(布)中央批判了乌克兰一些地区试行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做法,并提出在全国合并小集体农庄的任务。联共(布)中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打压乌克兰的农业经济 B. 巩固苏联集体农庄制度 C. 维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鼓励发展苏联家庭副业
|
12. 难度:困难 | |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 时间的不断更替 C.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 国际关系的变革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在其主编的《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说,全球化的关键词是“交往”,它包括了五大要素:时空、动因、内容、形式和技术。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全球化与其要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其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丰臣秀吉在进一步统一日本过程中,另在大阪筑城以形成新的统治中心。1585年设立了“五奉行”,由前田玄以管理京都市政、皇室、寺社;长束正家负责财政;浅野长政、石田三成、增田长盛三人则管理行政、司法和丈量土地。平时分工负责,遇大事则五人合议,妥善裁决。 材料二在征服战争中,丰臣秀吉没收了战败大名的部分土地,把它分赐给亲信部下,削弱地方大名。借联姻结盟在日本战国时代是一种普遍现象,丰臣秀吉规定不经许可大名不得彼此结亲。丰臣秀吉甚至常常以种种借口没收或变更大名的领地,转换大名所在的地区。 材料三丰臣秀吉推进“检地”,即调查和丈量土地。规定用统一标准丈量。实行“一地一作人”制度,规定父子和亲属不得同居,必须单独立户。丈量土地后给每个耕作者发新地照,各村都建立检地帐。耕地按肥瘠分为四等,按等课赋。确定实际耕作者——小农为年贡的承担者。法令规定农民必须永久居住在村庄,不得改从它业。丰臣秀吉还废除了关卡,铸造“天正大判”等货币,以京都为标准统一度量衡。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三,简述材料三中所述措施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1年8月,美国同菲律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紧接着,9月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了《美澳新安全条约》(即《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成立美澳新理事会。同月,又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被称之为“条约迷”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四处活动,于1953年10月和1954年12月先后同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成为“东北亚防御联盟”。此外,美国还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1954年9月8日,在美国策划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并于次年9月正式生效,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条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以“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条约虽然删去了美国草案中的反对“共产主义侵略”的字样,但美国代表团在条约文本所附的“谅解”中,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条约议定书还公然违反日内瓦协议,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入该条约的“保护范围之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的实质,并简要分析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琅威理,英国海军军官,1879—1890年受聘于北洋水师。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之前李鸿章曾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为正在编组的北洋海军寻找合适的外籍顾问,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的强烈推荐。曾纪泽也说,此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李鸿章与他晤谈数次,又看他调阅操演,甚为满意,便当面延聘,月薪白银600两。琅威理来中国任职,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兵所敬惮。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1890年,琅威理因与北洋海军将领的矛盾而提出辞职。琅威理返回英国后,宣传他在华受辱的经历,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曾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搜狗百科《琅威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威理能受聘于北洋海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琅威理对北洋海军发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