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2.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
3. 难度:简单 | |
《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
4.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5. 难度:简单 | |
《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 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 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 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 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
6. 难度:简单 | |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反映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内外朝制
|
7. 难度:简单 | |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 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 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 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
8. 难度:中等 | |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 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 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
9.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分科考试 B. 以德治国 C. 公平竞争 D. 学而优则仕
|
11. 难度:中等 | |
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的是 A.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B.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C.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D.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13. 难度:中等 | |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 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 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 A. “家天下”制度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
15. 难度:中等 | |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
16. 难度:中等 | |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有以小篆刻写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A. 国家统一 B. 经济繁荣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
|
17. 难度:中等 | |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统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 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C. 是“国”与“家”的结合 D. 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1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
19. 难度:中等 | ||||||||||||||||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下列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20.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选项体现世家大族特权的是 A. 分封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21.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