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甘肃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依旧是一种头重脚轻、政权与其被治之民上下脱节的统治结构。其统治模式依旧是以城市为中心,中央和各地军政官僚机构依靠县以下的地方绅士地主阶层,来实现对广大农村基层社会的征缴与治理的模式。”这主要说明国民政府

A. 具有弱势独裁性质

B. 缺乏群众基础

C. 内部派系斗争复杂

D. 统治不合法理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的诗词,写于1928年秋。据此推断该诗词是

A. 《沁园春·长沙》

B. 《清平乐·六盘山》

C. 《西江月·井冈山》

D. 《忆秦娥·娄山关》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 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B. 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D. 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35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实际上取消了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这说明当时红军

A. 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    B. 有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C. 军事力量超越国民党军队    D. 已着手纠正倾错误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38年7月,国民政府组建“国民参政会”,吸收中共及其他各种政治见解的党派参加,并庄严宣誓,所有中国人,无论其党派、宗教、信仰和职业,皆有支援抗战之责任。”“国民参政会”的建立,主要目的是

A. 笼络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

B. 实现孙中山建立民主宪政的主张

C. 缓和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

D. 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共赴国难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A.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的史实应该是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政协会议召开

D. 北平谈判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搞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

A. 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

B. 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

C. 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D. 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里的“革命”应该是指

A. 土地革命

B. 国民大革命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文化大革命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段话出自

A. 《土地法令》

B. 《共产党宣言》

C. 《四月提纲》

D. 《和平法令》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 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B. 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 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 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

A. 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 巴黎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C.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 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 革命首创精神

B. 团结无畏精神

C. 英勇战斗精神

D. 高尚乐观精神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917年,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和变化,这一年内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这些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并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两次革命除了各自的特色外,还有其共同之处

A. 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B. 革命的主力和斗争手段

C. 革命所追求的目标

D. 革命的任务和革命动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这段话表明

A. 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C. 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D. 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压轴

苏联史学家在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时出版了《伟大的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一书,其中心思想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书中思想

A. 过分夸大了十月革命影响

B. 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C. 高度评价它世界范围的意义

D. 指出十月革命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A. 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 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 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 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15年11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双方都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

A. 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允许居民相互探亲和旅游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什么?材料说到“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愿望,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至少三条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材料四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材料四反映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