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