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 A. 频繁的兼并战争 B. 井田制的瓦解 C. 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 社会大变革
|
2.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3. 难度:中等 | |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 人情关系 B. 法制建设 C. 礼乐秩序 D. 伦理道德
|
4. 难度:简单 | |
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
5. 难度:简单 | |
李贽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认可“存天理,灭人欲”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C.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D.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唯物主义思想 D. 重农抑商
|
7.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
8. 难度:中等 | |
“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董仲舒新儒学 D. 程朱理学
|
9. 难度:简单 | |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
10. 难度:简单 | |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
11. 难度:简单 | |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顾炎武
|
12.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