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丁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

123

布31、稻谷3、银89

 

 

A. 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

B. 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

C. 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

D. 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6.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6.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B. 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C. 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D. 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32~1934年中国从德、英、日、美四国进口机器数额统计表(单位: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总额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1932年

53911000

9925000

19774000

8425000

7992000

1933年

44178000

8808000

16240000

6718000

7035000

1934年

60084000

9988000

20077000

9333000

9241000

 

 

A. 英国机器质量优势明显

B. 美德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

C. 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 四国扩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又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A. 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完全虚构

B.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C.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D.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 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 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 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 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 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国有企业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

C.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

D.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普遍建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

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 “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 “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 “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关于新航路的评论明显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

B. 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灾难

C.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D. 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A. 科学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    B. 科学进步决定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D. 工业革命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较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加大政府开支,实现充分就业

B. 减少政府的干预,削减国有化比重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法

A. 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

B. 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C. 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D. 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1946-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硬性摊派给集体农庄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还停留在1928年的水平上,而出售给农庄及庄员的工业品价格则比1928年提高了20倍。其政策旨在

A. 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

C. 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

D. 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A. 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发展困境的能力

B. 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

C. 欧盟各成员国间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D. 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缺陷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诠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清代儒学

D. 宋代理学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 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 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持这一观点的人物是

A. 墨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黄宗羲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有中央集权的性质,都城就是古代国家机体的大脑和心脏,必然是政治中心。由于政治权力的主导性作用。政治权力对杜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都城必然也是文化中心。但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2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1894年以前,外资工厂有109家,1895-1913年间又新增136家,其中多数资本都在10万元以上。从缫丝纺织到机器制造,从烟草制糖到开矿冶炼,从造车造船到水、电、气等工业部门无不渗透了外国资本。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一战期间及战后二三十年代,新兴行业与日俱增,出现了机器制药、橡胶、化工原料、电工器材、油漆等行业。除矿冶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摘编自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各自积极作用。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各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裁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四、连线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