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 (A) 教师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刘建军在其编著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一文中指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文中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

A.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C. 周王室衰微

D. 封建经济尚未形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

A. 孔孟的仁义之道    B. 老子的辨证思想

C. 韩非的重刑理论    D. 墨子的非攻主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16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项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政全书》

C. 张仲景编写了中医理论经典《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问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孺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阏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上反映了当时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C.确立其在东亚的领导地位

D.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有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政权性质的变化    B. 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国家性质的变化    D. 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

A. 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 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 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 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理性、公平、证据的精神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美国史学家斯东说:“苏格拉底需要鸩酒,就像耶稣需要十字架一样,来完成一项使命,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里的“使命”就是履行苏格拉底的理念。该“理念”是(  )

A.美德就是知识       B.法律至上

C.怀疑神灵权威      D.追求民主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英国立法完善王位继承制    B.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D. 议会作为权力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最有可能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

C. 美国联邦共和政体    D. 法国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 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和胡适的“五四 文艺复兴说”。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1958年,胡适发表的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中,胡适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做“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整理自董德福《“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末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止;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高小以上学校的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体操;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一律禁止等等。《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图文、算数、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

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标准。规定小学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和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中学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各种职业科;规定大学4-6年,医科及法科至少5年,大学用选科制。“壬戌学制”从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做出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规定,是民国时期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摘编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材料二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状态,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沿用至今。随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到1918年真正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规则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也有调整: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穷人子弟;废止古典语文教学,增设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868年《捐款学校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并招收女性,开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