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2. 难度:困难 | |
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
3. 难度:中等 | |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
4. 难度:困难 | |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
5. 难度:压轴 | |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
6. 难度:压轴 | |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 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 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 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 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
7. 难度:压轴 | |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 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 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D.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
8. 难度:压轴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潮,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上述高潮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 “有法可依”的法律建设方针 B. 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关于真理标淮问题”的讨论 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
|
9. 难度:压轴 | |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B.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D.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
10. 难度:困难 | |
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A. 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 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C. 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D. 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
11. 难度:中等 | |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一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 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 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
12. 难度:压轴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申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导致土地所有权碎化,革命后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l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l/6,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种人口格局,和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才基本完成。 ——摘编自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社会农业现象是如何制约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
13. 难度:压轴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萧功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的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最初的规定是: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
15. 难度:困难 | |
【战争与和平】 材料硫磺岛战役(BattleofIwoJim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障碍。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美军阵亡6821,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使美军原计划五天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三十六天。 但美军的巨大代价很快就得到回报,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对日轰炸愈加频繁和激烈,并将轰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所面临人员损失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打消了美军登陆日本的计划,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宋毅主编《二战中的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对后续战争进程的影响。
|
16. 难度:困难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年),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的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