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格守“士”的通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C. 当时社会对君权的藐视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详细信息
7. 难度:压轴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向近代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指出:“但学风之提倡于上者,民之受之,犹在被动地位,不如濂洛关闽诸儒之自行集徒讲学,转足以正人心而维风化也,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据此判断,张亮采认为

A. 宋代儒学教育注重提升个人的素养

B. 私人讲学之风在宋代最盛行

C. 理学最初形成于宋代的私人讲学中

D. 民间讲学更易塑造忠义气节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压轴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A. 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详细信息
17. 难度:压轴

普罗泰(塔)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挚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关于普罗泰(塔)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A. 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 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的报复

D. 他的思想具有主观主义的特点

 

详细信息
18. 难度:压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这一时期东西方先哲的下列主张中,与中庸思想不具有相似之处的是

A. 孔子:“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亚里士多德:“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

C. 印度的释迦牟尼:“避免两种极端,即理性自觉”

D.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压轴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

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

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

 

详细信息
20. 难度:压轴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详细信息
21. 难度:压轴

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进行地方分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压轴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详细信息
25. 难度:压轴

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详细信息
26. 难度:压轴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有一段描述:“北宋庆历年间的印刷术方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划凸出,每字单独成一印,用火烧硬,制成字印;在铁板上敷松脂、腊、纸灰,把一颗颗字印镶嵌于铁板……便可刷墨印书。”该印刷技术

A. 最早出现于唐朝

B. 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 发明者是王祯

D. 在12、13世纪传入欧洲

 

详细信息
27. 难度:压轴

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详细信息
29. 难度:压轴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A. 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 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详细信息
31. 难度:压轴

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下列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理论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量子理论

C. 经典力学

D. 相对论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做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

A. 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

B. 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C.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

D. 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L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   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

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命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讥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    国

西    方

宋应星(1587-1661)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依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教育家。其分布的时代相对集中,颇具特点。

时期

教育家人数

特点和地位

春秋

战国

5位

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至深,而且在世界上也有极大影响。

两宋

时期

38位

人数众多,分为若干小群体和许多教育流派,许多教育家有突出的历史影响和显赫的历史地位。

清末

民初

228位

既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艺;也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代表人物,仿行西方宪政。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份子。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3)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9世纪末,德国在科技领域创造了哪些奇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