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③ B. ②③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
2. 难度:简单 | |
如图,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
3. 难度:中等 |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
4.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 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 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6. 难度:简单 | |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一束纸张 ②一部杂剧剧本 ③印刷精美的《金刚经》 ④王羲之的《丧乱帖》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
|
7. 难度:中等 | |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的是 A. 西晋都城是洛阳 B. 造纸术已经发明 C. 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D. 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
8. 难度:简单 |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世俗文化的兴起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李红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几个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了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④《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
10. 难度:简单 | |
林爱萍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
11.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两幅图片(图1、图2)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12. 难度:简单 | |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其表现有 ①文人山水画兴起 ②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 ③理学兴起 ④彩瓷生产时代到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3. 难度:简单 | |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 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B. 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完善 C. 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D. 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
|
14. 难度:简单 | |
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③ B. ②③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们喜欢用“黄金时代”来表述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达到比较繁荣或鼎盛的状况。下列关于各类“黄金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②元末明初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③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
16. 难度:中等 | |
《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 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 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
17. 难度:中等 | |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
18. 难度:困难 | |
在某校高一开展的关于孔子的研究性活动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排演了题为《孔子——名垂千古的圣师》的历史剧,其中一幕剧情如下: 孔子的两旁分别站着颜渊、仲弓、子贡等几位学生。在孔子面前的书案上堆放着一叠讲义纸和印刷精美的书籍,在他身后的墙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四个字。 孔子的学生颜渊、仲弓和子贡对“仁”的涵义不太理解。先后向孔子请教。 先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再是仲弓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是子贡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真阅读上述剧情,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指出该剧中编排有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