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禅让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情结。与此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按两宋中央官制,若岳飞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需要与哪一机构申报筹划此事

A. 枢密院

B. 军机处

C. 三司

D. 御史台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一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 尚书省与吏部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 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B. 向庶民开放政权

C. 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D. 捍卫了儒家思想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 皇权高度加强

B. 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相结合

C.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

D. 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相结合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

B. 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C. 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

D. 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 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钱

D. 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本世纪(十四)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件案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B. 朱元璋勤于政务

C.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D. 丞相怠政无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战争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这里的“战争”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赞同是因为

A. 美国当时已称霸世界

B. 它利用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

C. 帝国主义已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D. 它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香港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

C. 甲午战争——台湾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A. 反抗外来侵略

B. 寻求救国之路

C. 从事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流行于20世纪前期的著名军歌描述的军队是

A. 工农红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八路军

D. 新四军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马关条约》开商埠

B. 《辛丑条约》拆炮台

C.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地感受历史。观察下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成立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分析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可得出如下图示,认识正确的是

A.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 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1)从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对丞相作用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断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材料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除南京大屠杀外,还对中国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抗战胜利为什么“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3)材料三中“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是在哪一条战线指引下开展的?军事上,国共“共御外敌”经典之作是哪一次会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