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
2. 难度:中等 |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
|
3. 难度:简单 | |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 A.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B. 周初的分封制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兼并战争
|
4.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锦衣卫 C. 御史大夫 D. 刺史
|
5. 难度:简单 | |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
6. 难度:简单 | |
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 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C.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7.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
8. 难度:中等 | |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 A. 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B. 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 C. 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 D. 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
|
9.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 实行察举制 B. 实行内外朝制度 C. 分封同姓王 D. 推行刺史制度
|
10. 难度:中等 |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
11. 难度:简单 | |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 A. 世袭制 B. 军功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
12. 难度:中等 | |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官僚政治 C. 削弱贵族集团 D. 加强君主专制
|
1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分科考试 B. 以德治国 C. 公平竞争 D. 学而优则仕
|
14. 难度:简单 | |
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 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 C. 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 D. 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
15.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16. 难度:困难 |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君主集权加强 B. 皇权渐趋衰落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
17. 难度:中等 | |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
18. 难度:简单 | |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中朝”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19. 难度:简单 |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20. 难度:中等 | |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C. 《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D. 《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21. 难度:简单 | |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独裁者)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标志着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 C. 推动雅典政治进入鼎盛时期 D. 易导致公民权力滥用和误用
|
22. 难度:简单 | |
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他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 B. 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 C. 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 D. 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津贴
|
23. 难度:简单 | |
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进步之处有 ①按每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②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 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锻岛权力机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24. 难度:简单 | |
在古代雅典,梭伦、克里斯梯尼和伯利克里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 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 B.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公民群体的长期斗争 D. 古代希腊的社会传统
|
25. 难度:中等 | |
吴于麠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中指出: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该规定实质上是为了 A. 保护雅典的法律 B. 限制公民民主 C. 维护奴隶主利益 D. 维护公民法院的权威
|
26.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上述规定主要体现在《十二铜表法》 A. 具有中立主义的特点 B. 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 C. 推动罗马法学的成熟 D. 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
27.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进行《3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原告:奴隶;被告: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C.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D.原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
2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
29. 难度:中等 | |
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A. 增加决策透明度 B. 提高议事效率 C. 缓和大臣间矛盾 D. 加强专制皇权
|
30.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
31. 难度:中等 | |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
32. 难度:中等 | |
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都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
3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选官制度都有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