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司法过程中,“我们可以说家族是最初级的司法机构,家族团体以内的纠纷及冲突应先由族长仲裁,不能调解处理,才由国家司法机构处理”。这一现象说明 A. 宗法观念取代法律制度 B. 族长是政府基层的法官 C. 国家司法机构名存实亡 D. 宗法影响法律执行过程
|
2. 难度:中等 | |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
3. 难度:困难 | |
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
4. 难度:困难 | |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
5. 难度:中等 | |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
7. 难度:简单 |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
8. 难度:压轴 | |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
9. 难度:中等 | |
《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A. 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10. 难度:中等 | |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
11. 难度:困难 |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
12. 难度:简单 | |
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A.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 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 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 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
|
13. 难度:中等 | |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
1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 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
15. 难度:中等 | |
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 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 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 标志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 D. 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
16. 难度:中等 | |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锉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 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 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 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 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
18. 难度:中等 | |
《旧唐书》卷一六八《钱徽传》载:“(段文昌),内殿面奏,言徽所放进士郑朗等十四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穆宗以其事访于学士元稹、李绅,二人对与文昌同。……遂于子亭重试,内出题目《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而十人不中选。”这说明 A. 选官程序客观公正 B. 封建体制影响科举选拔 C. 科举考查诗赋文章 D. 开始实行皇帝殿试制度
|
19. 难度:中等 | ||||||||||||||||
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20. 难度:中等 | |
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B. 乡学教育成效显著 C. 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 科举考试流于形式
|
21. 难度:中等 | |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
22. 难度:困难 | |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
23. 难度:困难 | |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
24. 难度:中等 | |
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 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 C. 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 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
25. 难度:中等 | |
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A. 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 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
26. 难度:中等 | |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
27. 难度:中等 | |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
28. 难度:困难 |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以“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告上法庭,在雅典陪审团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态度坚决,他以嘲弄的口气激怒了大部分评审员,陪审团以多数票判其死刑。公元前340年,雅典一名女子因亵渎神灵亦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但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判其无罪。材料表明 A. 人的情感会影响法律诉讼的衡量和裁决 B. 法律诉讼依然被雅典贵族们把持着 C. 雅典显赫人物亦不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D. 奠基时期的民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
29.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这说明 A. 希腊各邦对外一致 B. 雅典对内实行民主 C. 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D.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
30.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据此苏格拉底认为 A. 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是过于强调平等 B. 财富成为控制国家管理权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政体最好统治方式是实行僭主制 D. 雅典公民应该学习专业知识治理国家
|
31. 难度:中等 | |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
32. 难度:中等 | |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的具体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