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三字经》中讲到:“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主要反映出在夏朝出现了 A. 社会等级制度 B. 内服外服制度 C. 王位世袭制度 D. 财产私有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周初分封而建的晋国,在春秋晚期曾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观察下图,晋国位于 A. ① B. ③ C. ⑤ D. ⑥
|
3. 难度:简单 | |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4. 难度:中等 | |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
5. 难度:中等 | |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A. 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 B. 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 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D. 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
6. 难度:简单 |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
7. 难度:中等 | |
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当时受封于“齐”的是 A. 亲族 B. 姻亲 C. 功臣 D. 先代贵族
|
8. 难度:简单 | |
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此规定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推恩令” D. 郡县制
|
9. 难度:简单 | |
“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
10. 难度:简单 | |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
11. 难度:简单 | |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
12. 难度:中等 | |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诸侯地位日益平等 B.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C. 皇帝制度已经形成 D.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
13. 难度:中等 | |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其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保证皇位世袭 B. 体现皇权独尊 C. 证明皇位正统 D. 震慑割据篡权
|
14. 难度:中等 | |
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 设立皇帝称号 B. 规定王位世袭 C. 分封子弟为王 D. 推行郡县制度
|
15.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16. 难度:中等 |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17. 难度:简单 | |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
18. 难度:中等 |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恩泽贵族 C. 实现民族交融 D. 增加税收
|
19. 难度:简单 | |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上书面请求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参知政事 D. 门下省
|
20. 难度:中等 |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中央权利逐渐被削弱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逐渐弱化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