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唐代宰相的出身有进士、明经等科举出身,还有依据门第高低的“门荫”出身等.阅读下图“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①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②科举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③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统治者支持 ④相权出现了不断膨胀趋势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
2. 难度:困难 | |
“准噶尔蒙古叛乱,世宗决定对其发动平叛战争,发布上谕,称:‘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亊宜,交与怡亲王允样……密为办理。”此处的“世宗”是 A. 李世民 B. 朱棣 C. 雍正帝 D. 康熙帝
|
3. 难度:困难 | |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
4. 难度:中等 |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 脆弱性 B. 落后性 C. 封闭性 D. 先进性
|
5. 难度:困难 | |||||||||||||||||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
6. 难度:困难 | |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 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
7. 难度:困难 | |
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据此可知,唐代 A. 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 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C. 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D. 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
8. 难度:中等 | |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
9. 难度:困难 | |
从古希腊历史看,演说雄辩之风在公元前8—6世纪蔚然兴起,公元前5—4世纪成为政坛时尚。与演说雄辩之风的兴盛直接相关的是雅典 A. 政权机构的建立 B.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 贵族势力的削弱 D.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10. 难度:困难 | |
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反映了罗马法 A. 调解经济纠纷并保护贸易 B. 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C. 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D. 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
|
11. 难度:困难 | |
欧洲的物价上涨材料: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 C.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D. 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
12. 难度:困难 | |
有人说,这批资产阶级,虽然其中没有一个人住在石油区,没有一个领有一个石油泉,或一块油田,却支配着石油的开掘与提炼。他们不但对消费者霸占出售的专利权,而且对生产者有规定售价权利。这种经济现象应出现在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三次科技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信息技术革命
|
13. 难度:困难 | |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你不可能看到 A. 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B. 主人公凭借创办玻璃首饰厂当上市长 C. 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崛起 D. 有钱人乘坐飞机在巴黎上空俯瞰美景
|
14. 难度:中等 |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天赋人权”思想开始在英国广泛传播。新上台的辉格党政府开启了议会改革的大门。1832年,经过两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在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这次改革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英国启蒙思想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刺激下萌发 B. 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英王强力推动 C.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主导了议会
|
15. 难度:中等 | |
“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北伐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
|
16. 难度:简单 | |||||||||||||||||||||
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下表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万两
A.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
17. 难度:压轴 | |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
18. 难度:中等 | |
1988年6月1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公映,结果香港市民争相观影。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B. 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
19. 难度:中等 | |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一则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A. 彻底放弃了反共主张 B. 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 C.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
20. 难度:中等 | |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
21.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这表明
A. 民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 B. 甲午战争后民族企业幵始出现 C. 买办创办的企业规模最大 D. 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
22. 难度:中等 | |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 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工业 B.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弱 D. 只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
23. 难度:困难 | |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B.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 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
|
24. 难度:困难 | |
“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雇佣了25万失业男靑年投入植树造林工程中去。到1942年时,造林大军增加到275万人,这个计划可谓一箭双雕。”对材料中“一箭双雕”的含义理解有误的是 ①扩大了救济面 ②保护了环境 ③减少了政府支出 ④消除失业现象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
25. 难度:中等 | |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 A.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出现 C.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 多极化格局形成
|
26. 难度:中等 | |
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这里的“合作化”是指 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D. 开展大规模城市化运动
|
27. 难度:中等 | |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8. 难度:困难 | |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29. 难度:困难 | |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 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 D.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
30. 难度:困难 | |
截止2014年1月,我国海军已派出16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共护航中外船舶5400余艘。中国已向20余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观察员、民事督察和民事官员以及工程兵部队。这反映了 A.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 B. 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中国稳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一主张有何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英国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三1500-1750年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前工业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商业贸易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商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又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
33.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