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钦州市2017年秋季高二年级9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捍卫人道精神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批判专制统治

D. 追求民主法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 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 “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 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某文学学生喜欢写小说,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本草纲目》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朱熹

续写《隋唐英雄传》:(隋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手持突火枪

续写《鹿鼎记》:(清初)韦小宝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 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 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 儒家思想

B. 传统观念

C. 农耕生活

D. 自然现象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 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B. 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C. 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D. 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主要

A.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405711日,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怀着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派郑和七下西洋,从此,郑和云帆高张、鹤舞天风,开始了历时28年的漫漫海上丝路历程。由此可知,郑和航海精神是源于

A. 天朝上国观念

B. 闭关锁国思想

C. 殖民霸权主义野心

D. 儒家兼济天下胸怀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

A. 社会契约

B. 思想的自由

C. 主权在民

D. 人身的自由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是

A. a处:焚书坑儒的压制

B. b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C. c处:受佛教道教的冲击

D. d处: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因为俑像人形,他愤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这些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准则。圣人教导我们“成仁”“成圣”,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因为这世界太苦了,谁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道家也告诉你为什么要“得道”“成仙”,因为“道”是万物本源。所以,魏晋以后儒家与“佛”“道”一对阵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了……于是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并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教材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评价更多的是否定,但它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                   

——袁腾飞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解放人自身”的号角……但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7—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儒家思想中体现材料一观点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家是如何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的?你如何看待‘ “存天理、灭人欲”适用于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这一观点?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相关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形成的社会背景。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启蒙思想的缺陷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发表于1919年,取副标题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时,就已谈到了新旧文化的关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整理国故(即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胡适并不是要抛开或否定中国固有文化、移植西方文化,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创造新的文化。

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独立评论》中说: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摘编自孟彦弘《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适对于中西文化观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