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建瓯市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

A. 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 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 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孔,指孔道、途径),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管仲

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原因

B. 认识到统一军权是历史的必然

C. 主张国家应当掌握财政大权

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商品经济发达    B. 宗法制的崩溃

C. 科举制的实行    D. 士庶之分严格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的吸取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

A.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C.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 通过科举制和监察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巳。”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     )

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

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

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澈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

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一瑞金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②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③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

④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 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C. 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 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一位日本将领自我辩护说:“我们就像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只有三扇门供我们逃出去,也就是说移居外地、打入世界市场和领土扩张。第一扇门,移居外地,已经被其它反对日本移民的国家堵死了。第二扇门,打入世界市场,又已被关税壁垒关上了。三扇门关上了两扇,日本该怎么办?很自然,日本只有从剩下的一扇门夺门而出了。”该将领辩护的扩张行动最可能是

A. 九一八事件

B. 卢沟桥事变

C. 华北事变

D. 甲午战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是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机制

B. 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间求同存异谋发展的基础

C. 政治协商制度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共掌国事

D. 政治协商制度是对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观察下边漫画《“台独”的徒劳》,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①“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一大障碍

②当前外国势力图谋干涉我国统一的活动依然存在

③台湾自古即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④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 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 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这个声明中,你能得到的关于中苏关系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方向调整

B.对抗了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C.中国的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向国家利益考虑

D.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坚持拒绝苏联对中国的攻击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经常碰到“河西”“河东”“河南”“河北”“江东”“江南”“关东”“关中”“关西”“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等一些历史地理概念。下列选项中属于同一历史地理概念的是 

①《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②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③《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④《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雅典政治派别众多

B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

C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D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古希腊文学与社会》在描述雅典戏剧公演时写道:“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观剧不可能(  

A.陶冶人们情操            B.渲染希腊城邦精神

C.培养公民意识            D.活跃公民大会气氛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思想家柏克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一种是“狂野的瓦斯,固定的气体”其释放出来的最终结果需要到“最初的激荡略微平静下来,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种要比表面浑浊的泡沫动荡更深一层的东西时才能判断。”另一种自由是一种高贵的、由继承而来的自由,“它带有一种堂皇动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这是一种合理的而有气概的自由。”对这两种自由的追求分别是指     

A.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英国议会改革

C.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明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明确规定,这些邦“保留自己的主权、自由、独立、领域与权利”;1787宪法序言中说,“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由此可见,美国立法的目的是实现     

A.独立        B.平等       C.自由        D.正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国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哪些程序

A. 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 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 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 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不断宣布一种思想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材料中的“不断宣布一种思想死了”可以分析出(  

①社会主义运动挫折不断        ②资产阶级对该思想的仇视

③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④马克思主义顽强的生命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面卡片内容节选自恩格斯的《巴黎公社二十一周年给法国工人的贺信》。卡片内容反映了巴黎公社

A. 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B. 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D. 英勇无畏精神与斗争策略值得借鉴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建立北约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发表“铁幕”演说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是

A. 法国    B. 苏联    C. 南斯拉夫    D. 民主德国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 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素

B. 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 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 完成了历史图片的释读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 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中国传统史学把自己的使命,概括为纵向的“通古今之变”,至于与四边蛮夷的横向比较,只是“礼乐之邦”的陪衬而已。近代以来的“史学革命”,就是一场视角的变革,它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激发了近代史家的无数灵感。这反映了     

A.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

B.传统史学领域的式微

C.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影响史学研究

D.传统史学的近代化趋向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到: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说: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材料二: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伏尔泰却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1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材料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核心,简析该政策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并分析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