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
2. 难度:中等 | |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 所任官职名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
3. 难度:中等 | |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 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
|
4. 难度:中等 | |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 规范宗教仪式 B. 传承中华传统 C. 禁锢人们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
|
5. 难度:简单 |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和谐对称 B. 中央集权 C. 皇权至上 D. 江山统一
|
6. 难度:中等 | |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主要说明了 A. 中央集权 B. 规范法度 C. 君权神授 D. 皇帝独尊
|
7. 难度:中等 |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8.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叉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南征岭南 B. 推行郡县制 C. 北击匈奴 D. 修筑长城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11. 难度:简单 | |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组建“中朝” B. 设立政事堂 C. 增设参知政事 D. 设置门下省
|
12.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B.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 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 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
13. 难度:困难 | |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中书门下
|
14. 难度:简单 | ||||||||||||||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
15. 难度:简单 |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 B. 等待朝廷察举 C. 投笔从戎戍边 D. 投做官吏幕僚
|
1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4分)
|
17. 难度:困难 | |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 ——《中国文化新论》)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 ——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材料三唐太宗指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如果日断十件事,有五件有误,日积月累,“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因此,太宗把大臣谏诤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方针。宋代哲宗朝,谏官梁焘和王觌共同奏劾军器少监蔡硕“盗用官钱,乞取货赂,计赃共及万緡”。宋英宗朝,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3)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监察制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1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的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