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恃)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A. 持(恃)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下层 B. 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组成宗族集团 C.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D. 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A. 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B.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C. 淸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D. 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
3. 难度:压轴 | |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
A. 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B. 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清朝租佃关系产生
|
5. 难度:中等 | |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 A. 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 B. 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 C. 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
|
6. 难度:压轴 | |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 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7.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
8. 难度:简单 | |
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 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
9. 难度:简单 | |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 A. 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 B. 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 C. 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 D.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
|
10. 难度:困难 | |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
11. 难度:困难 | |
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宋人韦骧评述道:“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 不可一日无榷也。”禁榷制度 A. 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 B. 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 C. 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
|
12. 难度:中等 | |
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规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
13. 难度:困难 | |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14. 难度:简单 | |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5. 难度:简单 | |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 C. 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此战争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16. 难度:中等 |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 北伐战争的推动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7. 难度:中等 | |
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 A. 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 B. 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 C. 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 D. 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
|
18. 难度:中等 | |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有着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9. 难度:中等 | |
(2014江苏)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20. 难度:压轴 | |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
21. 难度:压轴 | |
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 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 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
22. 难度:中等 |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 是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
23.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材料反映出 A. 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B. 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C. 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D. 雅典民主体现了毎个公民的意志
|
24. 难度:简单 | |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 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 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 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
25.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世界范围的移民潮。观察下表,分析该时段对美洲人口的变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1700~1860年美洲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A. 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B. 带去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制度 C. 外来移民数量超过土著人口 D. 形成新兴的美利坚民族
|
2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27. 难度:简单 | |
(2015课标)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28. 难度:困难 | |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A.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 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 标志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
29. 难度:中等 | |
2000年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的区域是西部和南部各州。这一人口增长对西部和南部各州最直接的政治影响是 A. 总统候选人的出现 B. 众议员席位增多 C. 参议员席位增加 D. 高科技产业兴起
|
30. 难度:中等 | |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 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
32.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
33.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減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管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
34.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
3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留居欧洲,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在中国政治革命成功后,避免贫富两级分化的社会改造方案,以防止社会革命在中国重演。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孙中山试图以此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的阶层矛盾。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在孙中山的力主下,“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1924年l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认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还不能马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会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三是认为要对农民宣传土地政策,启发农民的觉悟,使农民都能够联络起来.有很好的团体。四是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联络全体的农民同政府合作.慢慢协商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土地矛盾。“使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报失”。 ——摘编自蒋阳兵《试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形成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