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宰”和“相”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 A. 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 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D. 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
2. 难度:简单 | |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
3. 难度:简单 | |
据西周靑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候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
4. 难度:简单 | |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科举制的发展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家族团结的需要
|
5. 难度:简单 | |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 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
6. 难度:困难 | |||||||||||||
下列是史籍上对一些官职的描述:
结合所学判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 A. ①丞相 ②三司使 ③军机大臣 B. ①丞相 ②转运使 ③枢密使 C. ①御史大夫 ②转运使 ③内阁大学士 D. ①御史大夫
|
7. 难度:压轴 | |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 C.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
8. 难度:中等 |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
9. 难度:困难 |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
10.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1. 难度:压轴 | |
清朝史学家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上述材料意在强调该项制度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促进了文化融合 C. 有利于专制统治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
12. 难度:压轴 | |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
13. 难度:困难 | |
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轻人民负担 C. 分割宰相权力 D. 防止吏治腐败
|
14. 难度:压轴 | |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
15. 难度:简单 | |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在这里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治上农民遭受压迫奴役之苦 ②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地位的真实写照 ③封建农民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 ④封建经济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
16.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本质上是土地公有制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17. 难度:中等 | |
李守德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 A.其仁孝谦和,被举荐为孝廉 B.在长安夜市里摆地摊,生意兴隆 C.在官营手工工场买了一件丝绸长袍 D.为岳父贺寿,买了一个青花瓷瓶
|
18. 难度:简单 | |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19. 难度:中等 | |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
20.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
21. 难度:简单 | |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
2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23. 难度:压轴 | |
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作品《诗经·商颂》,提到禹只有简单几句,没说禹还干了其他什么事,治水的“水”仅指黄河。但是在战国成书的《尚书·禹贡》篇中,禹的贡献就大多了,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战国时期考古发掘的成果 B. 实现统一的政治需要 C. 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加强 D. 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
24.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 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C. 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 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
25. 难度:困难 | |
“商山武关道”是关中到南阳、襄阳及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交通动脉,也是汉唐以前物质运输、政治控御、文化沟通的主要通道。五代北宋以后,其地位被从汴京到南襄的“南襄隘道”(南即南阳,襄即襄阳)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反映 A. 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地区 B. 政治影响交通通道地位 C. 京杭运河常因战乱荒废 D. 商业发展决定商路变迁
|
26. 难度:压轴 |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不同,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巡视制度的认识?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
28.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