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周周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是指

A. 宗法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科举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 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 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 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 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 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 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钱穆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一种选官的过程: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这种选官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官世禄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汉时有皇帝说:“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这说明

A. 世官制限制人才选拔范围

B. 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

C.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

D. 科举制冲击传统门阀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 监察官员不作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