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是指 A. 宗法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科举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
3. 难度:中等 |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 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 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 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 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
4.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
5. 难度:中等 | |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 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 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
6. 难度:简单 | |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
7.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8.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
9. 难度:中等 |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10.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一种选官的过程: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这种选官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官世禄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
11. 难度:中等 | |
汉时有皇帝说:“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这说明 A. 世官制限制人才选拔范围 B. 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 C.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 D. 科举制冲击传统门阀制度
|
12. 难度:中等 | |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 监察官员不作为
|
13. 难度:简单 | |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
14. 难度:简单 | |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
15.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