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雍正帝在奏折批复中提到,“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晌之事”。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

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促进了中央政令畅通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有利于防范机密泄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方驻华公使经常指责清朝“各部院大臣均未与之往来”。究其原因是除总理衙门大臣外,其他部院大臣不能且不敢和西方在华官员接触,一是担心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二是遵循“人臣无外交”的惯例。材料说明

A. 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观念淡薄

B. 清廷官员对夷务的敌视

C. 西方驻华官员企图操纵清朝

D. 西方官员重视清廷洋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时,德国军官协助清军作战,日本通知英美“将不经其他国家同意而出兵干涉”。材料反映出

A. 中国政局受到列强的干预

B. 中国成为列强支持的对象

C. 辛亥革命引发了国际战争

D. 辛亥革命引发了列强矛盾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15年正值某次国际会议召开60周年之际。有学者说,正是此次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 联合国会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普适性

C. 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万隆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72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足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公民争执须通过立法解决

B. 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

C. 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D. 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罗马法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在解决法律冲突中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材料说明

A. 罗马法具有超民族的特色

B. 罗马法律持续发展与完善

C. 各民族对罗马法逐步认同

D. 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权利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87年宪法完成了美国的政治统一,促进了美国领土的开拓,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因为该宪法

A. 消除了阻碍世界市场发展的政治因素

B. 贯彻了君主立宪的近代政治民主原则

C. 明确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D.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及大小州之间的关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适应了落后国家革命斗争的需要

B. 产生于俄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C. 指导世界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被普遍接受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

A. 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

B. 中美建交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C. 冷战影响下复杂的国际关系

D. 美国急于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指客观性很强的历史材料。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东周时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出现

B. 三国时期史书中有关皇帝耕地的记载

C. 汉学家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结论

D. 教材认为水车是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面是两汉时期的人口密度图,由此可见当时

A. 边疆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 黄淮海地区政治经济水平较高

C. 阶级矛盾导致人口分布不均

D. 北方粮食的单产量较南方更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内,而在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事件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

A. 农业的发展

B. 理学的形成

C. 坊市制的变化

D. 手工业的进步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图为天津档案馆收藏的1919年6月的天津商界宣传海报。该海报体现的是

A. 外争国权

B. 反对进口洋货

C. 爱用国货

D. 保护民族企业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56年,毛泽东写道:“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毛泽东意在

A. 说明农业支持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B. 指出农村统购统销应取消

C. 反思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误

D. 批评合作化进展过于缓慢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右面漫画反映了1992年之后大规模的停薪留职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其背景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 对外开放促进了高科技人才的流动

C. 经济体制的创新解决了中国的改革问题

D. 创设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20. 难度:压轴

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面是近代某一时期德国铁路通车里程表。这可以印证当时德国

A. 国内消费市场扩大

B. 工业发展加快

C. 平民生活成本降低

D. 加紧对外侵略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A. 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 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可可(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大都出产于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后所占的殖民地,但那些弄不到可可的国家反而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寻找,或者通过移植来创造更多的可可产地。这可以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

A. 使西欧经济领先世界

B. 改变了世界资源分配

C. 推动了殖民地近代化

D. 开创了世界近代文明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美国第22、24任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这说明

A. 垄断组织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公司团体威胁到美国政府政治运行

C. 财团扩张危及到民主与自由的权益

D. 普通阶级开始参与国家政权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据统计,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只有2亿美元,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日本确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 马歇尔援助计划产生推动作用

C. 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D. 局部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材料说明全球化

A. 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 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 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 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 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反映出中国

A.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

B.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

C.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

D.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忠、孝、节等命名的地名还很少。东汉以后,这类地名增加很快;到清代,占据了很大比例。这反映出

A. 封建伦理道德意识逐渐增强

B. 清代人的思想文化水平较高

C. 《汉书》记载的内容很不全面

D. 统治者不断革新先秦的儒学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

A. 强调报纸的商业功能

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 主张首先改良社会风气

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B. 政治思想较为激进

C. 赞成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孙中山曾通过陈达仁向达林(苏联政府的全权代表)转告他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成为了国共和谈的政治基础

B. 表明中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C.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D. 表达了他效法共产主义的决心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一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一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普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普普士的工业在德意志地区占据绝时优势。1849年,代表德意志资产阶利益的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宪法试图将德意志皇位授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但遭到了威廉四世的回绝。拒绝的原因有多种,表面上,他回复议会说没有德意志各邦国王的同意,他无法接受皇位。私底下也担忧会遭到其他邦的反对,担心此举会招致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干预。到了1862年,在普鲁士下议院会议上,针对许多议员反对增加军费预算支出的舆论,俾斯麦说道:“不要指望用演说和决议解决当前所面时的难题,我们在1848车和1849年就犯了大错。”

——整理自《俾斯麦》和《德意志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统一的构想与1849年法兰克富邦联议会的构想有何异同。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

中唐及晚唐

北方

水利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南方

水利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苏多年来是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对知识分子使用得比较得当。现在江苏几个城市有些技术不低于上海。

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

——1983年《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邓小平是如何看待经济建设与国防工作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谈话的中心观点及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