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如皋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下列言论能反映孔子智慧的是

A.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 治民无常,唯法为冶

C.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彭新武在《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中指出:“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①主张变法

②以法治国

③强化专制

④崇国抑民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话出自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

B. 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C. 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D. 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是

A. 程颢

B. 陆九渊

C. 朱熹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不属于材料中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是

A. 天下大公

B. 从政为民

C. 君臣平等

D. 依法治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忠君爱民

C. 明道救世

D. 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

B. 反映了明清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C. 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反映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对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发明认识正确的是

A. 宋元时期开始向外传播

B. 反映火药的工艺流程

C. 传入欧洲促进文化发展

D. 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居瑢在《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中写道:“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下列属于“魏晋风度”表现的是

A. 张衡《二京赋》

B. 顾恺之《洛神赋图》

C. 柳永《雨霖铃》

D.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材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有

①诗人和作品数量多

②诗人身份广泛

③与生活关系密切

④传播速度快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等书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西厢记》等书被禁毁、歧视的社会原因不包括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封建经济占居主导

D. 理学思想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了三千多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行书变化较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 王献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称为“书圣”

C. 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

D. 秦汉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

C. 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

D. 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某明星参加一档电视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问她“中国古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请举一例加以说明。”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正确提示应该是

A. 人物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文人画,阎立本的《步辇图》

C. 花鸟画,展子虔的《游春图》

D. 文人画,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东西方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④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盛。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当时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是丝织品

B. 当时中国输出的瓷器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C. 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对外贸易繁盛

D. 当时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这段话反映的普罗塔戈拉思想是

A.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怀疑神灵,关注人自身

C. 人在自然界是最高级的

D. 倡导用理性去认识世界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但丁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据此可知但丁

A. 主张废除宗教信仰

B. 反对教会集权和腐败

C. 主张用新教取代天主教

D. 主张实行分权与制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据张广智的《西方史学史》,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有哪些局限性?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汤因比和余秋雨都对宋代的中国非常向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可能会关注的宋代市民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变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三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作“上帝的惩罚之举”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规模传播。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1350年传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此后,又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

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启蒙运动的“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苟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中学学科网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