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 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
2. 难度:中等 |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 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 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3. 难度:中等 | |
武汉大学冯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A. 从神本走向人本 B.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 沉暮与开新
|
4. 难度:中等 | |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5. 难度:中等 | |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A. 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B. 支持义和团反侵略战争 C. 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 镇压、剿灭义和团
|
6. 难度:困难 | |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 A. 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 B. 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 D. 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
7. 难度:中等 | |
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中提到“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其路线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纺织品出口到印度”。某同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推动英国主导三角贸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本国人们生活的需要 B.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数量急剧下降 C.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更加有利于三角贸易的发展 D. 这种三角贸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
|
8.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
A. 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 B. 中国茶叶质高价廉具备较强竞争力 C. 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9.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0. 难度:中等 | |
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 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 B.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 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 D. 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为1920年5月4日胡适等发表的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作者反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C. 五四运动产生负面社会影响 D.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12. 难度:中等 | |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 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唐以前饮用者多为王公贵族,一般注重茶的药用价值。《茶经》记载唐朝以来“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泽甚多。”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 材料二 茶叶在近代西方的流行开来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和亚洲的茶这三种“异国嗜好”不约而同传至欧洲。巧克力传入欧洲是1520年,咖啡1615年由阿拉伯中传威尼斯。这些“提神醒脑”的新饮料几乎同时在欧洲大行其道,从人群嗜好的角度透射出社会业已出现或正在酝酿着重大变化:人们比以前空闲了,上述种种均为生活必备品外的“消闲”饮品;群体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茶园、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推论再广一些,城镇更多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中世纪毫无生气少有交往的黑暗封闭时代已经或即将结束,市民阶层的力量更加强大,人们的情绪趋于激昂,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茶来加以温润发酵,社会也开始了躁动。„„有生产才会有消费,反之同样,有大宗消费才可能有大宗生产,而大宗消费必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古已有之的茶叶偏偏在18世纪后的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绝不偶然。 ——摘编自郭卫东《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饮茶之风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后茶叶在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的原因及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口的职业结构(1860—1895年)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信息,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电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