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

A.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的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

B. 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 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主要说明了(  )

A. 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 天子为天下共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朝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其中是指(  )

A.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 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天人合一

C. 大一统

D. 皇权至上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皇帝制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度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 以神权强化皇权

D.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B. 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

C.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发展了社会经济

C. 防止了外敌侵略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学者意在说明

A. 皇权得到加强

B. 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隋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详细信息
38.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  )

A. 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说明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