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A. 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 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2. 难度:简单 | |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三峡水利工程 B. 坎儿井 C. 都江堰 D.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
3. 难度:简单 | |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
4. 难度:中等 |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 城市 B. 都市 C. 草市 D. 夜市
|
6. 难度:简单 |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说明坊市界限仍未打破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
8. 难度:中等 | |
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A. 麦哲伦、达·伽马 B. 哥伦布、达·伽马 C. 哥伦布、迪亚士 D. 迪亚士、麦哲伦
|
9. 难度:中等 | |
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C.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
10.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并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 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 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 英国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 工人勤奋劳作使贫富差距缩小
|
11. 难度:中等 | |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12. 难度:困难 | |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以下认识中,符合整体史观的是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
13.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 ①圈地运动 ②海外殖民扩张 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④工厂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4. 难度:困难 | |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战争的作用 D. 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
15. 难度:简单 | |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
16.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
17.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C. 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 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
|
18. 难度:中等 | |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
19. 难度:困难 | |
二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而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 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D.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
20. 难度:中等 | |
里根当选总统之后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里根总统这一“引人注目的改变”对美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逐渐恢复 B. 出现了“混合经济” C. “福利国家”的规模逐步缩小 D. 重新回到了自由放任时代
|
21. 难度:困难 | |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它们 A. 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 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对干预经济在认识上看法不同 D. 看似互相矛盾但目的一致
|
22. 难度:简单 | |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 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 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23. 难度:中等 | |
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但被称为“虚假的繁荣”,“虚假”的表现有 ①贫富差距拉大 ②股票售价远远高出生产利润 ③分期付款迅速膨胀 ④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24. 难度:中等 | |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包括 ①阶级矛盾激化 ②法西斯势力抬头 ③股市崩溃 ④企业大量破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
25.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
27. 难度:压轴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新浪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5分)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美两国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