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
2. 难度:中等 |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 促使西周强盛 B. 导致诸侯割据 C. 强化宗法体制 D. 促成秦朝统一
|
3. 难度:中等 |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在本质上说明了 A. 西周诸侯之间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等级制度森严
|
5.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
6. 难度:简单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7. 难度:中等 | |
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这一做法 A. 标志着封建制度由此开始 B. 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 C. 强化了察举制的重要地位 D. 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
|
8. 难度:中等 | |
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这一措施的实行最突出的作用是 A. 强干弱枝 B. 分割相权 C. 经济发展 D. 结束分裂
|
9. 难度:中等 | |
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 A. 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 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 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 “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
10.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B.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 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 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
11. 难度:中等 |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
12. 难度:中等 | |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
13. 难度:简单 | |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
14. 难度:简单 | |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15.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16. 难度:简单 | |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
17. 难度:困难 |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18. 难度:中等 | |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
19. 难度:简单 | |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
20. 难度:简单 | |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杂着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 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D.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
22. 难度:中等 | |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23.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
24. 难度:中等 | |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B. 军机大臣的职务大多是皇帝临时交办的 C. 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 D. 军机处的设立虽强化了皇权,但行政效率低下
|
25. 难度:中等 |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材料二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 材料三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 (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 (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
27. 难度:简单 |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 ——赵翼《檐曝杂记卷1》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弘历下谕将其革除,谕旨称“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材料三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枢垣纪略》 请完成: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为加强皇权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制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感,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康公之行。察举的兵体科目主要有孝康、茂才、贤良方正、文通常指经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突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