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 维护分封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震慑商朝旧有诸候国势力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
2. 难度:简单 | |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
3. 难度:困难 | |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
4. 难度:简单 | |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川峡、广南、福建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察部内僚吏,有贪墨不法、惨刻用刑者以闻”。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又诏:“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邢狱官察之。”庆历七年(1047年),指令转运、提邢二司:“每巡历至州县,先入刑狱中询问罪人。其有禁系人身死,仰画时具检验状申二司点检,如情理不明,有拷擦痕,立即便取索公案差官看详,依公施行。”这表明北宋 A. 监察工作已经法制化系统化 B. 通过加强监察促进司法公正 C. 干预司法过多,失去独立性 D. 地方冤狱过多司法审判混乱
|
5. 难度:简单 | |
《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A. 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 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 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 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
6. 难度:简单 | |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7. 难度:压轴 | |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
8. 难度:中等 | |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
9. 难度:简单 | |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
10.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中英协定关税
|
11. 难度:简单 | |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 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 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
12. 难度:中等 | |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
13. 难度:中等 | |
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
14. 难度:中等 | |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 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 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 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
15. 难度:简单 | |
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 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 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 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A. 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 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 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
17. 难度:困难 |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 A. 指导思想 B. 斗争策略 C. 实践方式 D. 革命任务
|
18. 难度:中等 | |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 A. 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 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 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 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
1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 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
20. 难度:困难 | |
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从这一法律规定中获利最多的可能是() A. 骑士贵族 B. 大庄园主 C. 工业资产阶 D. 金融资产阶级
|
21. 难度:中等 | |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
22. 难度:困难 | |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
|
23. 难度:压轴 | |||||||
下面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 C.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 D. 西欧国家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
24. 难度:中等 | |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
25. 难度:中等 |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
26. 难度:简单 | |
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材料中的照会 A. 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在华利益 B. 协调了列强的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 C. 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 反映出美国成为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
27. 难度:简单 | |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 标志若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
28. 难度:简单 | |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29. 难度:中等 | |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 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 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 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
30. 难度:困难 | |||||
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
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A. 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 B. 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C.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 D.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
3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A. 倾向于中共和解 B. 希望台湾回归中国 C. 承认新中国地位 D. 坚持“一个中国”论
|
32. 难度:简单 | |
古罗马法学著作《法学阶梯》中规定:年幼的人不能收养年长的人……如果儿子的年龄大于父亲,那就显得不自然了。因此,凡是收养自权者或收养别人为自己儿子的,必须在年龄上超过被收养者完全成熟的时期,即18岁。这说明古罗马法注重( ) A. 私法精神 B. 自然法精神 C. 父权的保护 D. 习惯法传统
|
33. 难度:困难 | |
罗马法学家曾说:“根据自然法,所有人均是生来自由的;只有实在法才在他们之间造成差别。” 这反映罗马法() A. 反对等级差别 B. 具有社会属性 C. 体现灵活特性 D. 符合人性特点
|
34.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苏俄(联)《农民的上地问题委托书》部分摘录 据此判断,该委托书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 十月革命展开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农业集体化 D. 赫鲁晓夫改革
|
35. 难度:中等 | |
“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 A. 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 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 加强法治的措施 D. 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
36. 难度:简单 | |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
37.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 威尔逊时期 B. 罗斯福时期 C. 杜鲁门时期 D. 肯尼迪时期
|
38. 难度:困难 | |
有人用一幅漫画(如下图)来形容目前的“欧洲局势”。漫画意在表明 A. 美苏对峙使欧洲分裂 B. 欧盟的分歧无法弥合 C. 欧盟国家的联合困难重重 D. 多极化趋势曲折漫长
|
39. 难度:压轴 | |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872次,共击落1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 A. 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B. 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C. 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 D. 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
4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
41. 难度:困难 | |||||||
20世纪,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部民族复兴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3)以上图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瞬间写照。写出其中一个你熟知的事件名称及其历史影响。
|
4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一一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